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一、模式陷阱
「你是否真的走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這是值得創業者反復叩問的問題。
在我二十年的投資、創業經歷中,看到過很多創業者紛紛倒下,其中許多都是敗在「走上了錯誤的道路」,我說的「錯誤道路」是指商業模式的錯誤,有的時候錯的非常可惜。另外,我觀察到大約有50%的創業者在商業模式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這里,我也想提醒正在創業的朋友們,一定要避免模式陷阱,不要陷入到自己給自己挖的坑里去。
1)舉個例子:當初微博火爆時,有兩個做微博的創業團隊,北京一個,杭州一個,他們都提供了新的商業模式,但當這兩個團隊分別拿到國際資本1000萬美元后卻都陷入了困境,因為新浪微博推出了免費的模式。這就好比你是蒸饅頭的,你的饅頭特別好吃,后來卻出現了一個賣水的競爭者,他把饅頭免費送給用戶,這樣你的收費模式就有問題了。這個問題不一定是創業者自己導致的,而是他對未來模式走勢估計不足造成的。
2)再舉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做社區服務方向的創業者,他說想做一個平臺,把社區空閑碎片時間整合起來幫用戶創收,我嚴肅地說:「你把這事停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社區業主因為自己的空閑時間沒有去處而痛不欲生。你這樣做完全是一廂情愿,并沒有切中用戶的真正痛點和需求。」真正的痛點是每個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為了解決它不得不被迫做出一些改變。
模式創新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有人用同樣的模式復制做美甲、做理發……這不叫創新,真正的創新是打破一些東西,甚至打破原有產業秩序。如果你不是這樣的狀態,那就要想想這個模式是否適合對接投資,如果不適合,就要迅速瞄準自己各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匹配資本共用方式前行,而不是盲目做資本市場沖刺。
二、融資作價過高的陷阱
企業稍有規模的時候都想去融資,但創業者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要因為把企業估價作高,掉入了陷阱,因為和資本博弈,機構死得起,你死不起。
不管多么復雜的商業世界都遵循一個基本常識:買賣。投資人在資本市場上混了很久,不可能白給創業公司融資,創業者以為自己談了一大堆,稱項目在國外有對標,就可以作價很高,實際上這非常危險。企業值多少錢在資本市場上是有一定概念的,當資本市場上非常狂熱、價格叫得非常高時,作為創業者知道有泡沫時是要把自己放在泡沫最上面等著摔下來呢,還是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涉及到資金管理的內部機制問題。
風險投資中,管理基金的絕大部分是職業管理人而不是老板,這些職業管理人在考慮投資時大部分會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說白了就是自己的飯碗。假如一個基金管理人,遇到了一個正在熱門方向上進行融資的創業項目,自己遇到了卻沒有投進去,這對自己職業生涯來說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因此基金很想投進去。但是,基金內部開會時多會搖頭說太貴了,那怎么辦呢?不投就失去這個機會,投又價格很高。
壞人都是逼出來的,于是多數基金便選擇這樣的做法:先投進去再說。有些機構還會與創業者簽署各種對賭協議,要求實現這個實現那個,創業者達不到目標時就把你的股權對沖了。
而很多創業者覺得,先把錢融進來,這些協議等未來達不到再說。但這就很危險,因為為了獲得決策者支持,基金職業管理人投進去后會跟合伙人說這是一個好項目,當以高價格投進去后,職業管理人的壓力是很大的,如果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狀態,那么竭盡全力推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會被合伙人質問:當初你不是說這個項目很好嗎?怎么會沒有這么好呢?因此,他會面臨極大的壓力。
這種情況下,基金負責人想要自己的下一個項目通過決策者支持是很難的。那怎么辦呢?他可能會來折騰你,比如在下輪融資中想辦法提高價格以證明他是對的,或者通過其他各種方式追求利益,總之,他要把高價買的東西通過低損失補償回來,以減輕自己的風險。于是,創業者會發現:股東中的投資人天天琢磨著怎么把自己的利益變大,于是團隊與投資人很快起了沖突,進而演變為矛盾。
如果公司下一輪是縮水融資,前一輪投資人不會同意;如果公司想要漲價融資,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公司現今沒有原來預期那么好。這種情況下,原有投資人寧可「把你當作一幅畫貼墻上」,也不會不同意讓你融下一輪,因為這筆投資在基金管理上會永遠被充當一個投資權益,哪怕最后失敗了仍可以提取資金百分之幾的管理費。
這時,創業團隊只能獲得這一輪投資,很難拿到下一輪投資。過段時間,企業因為缺錢會陷入困境,假如這時你原來的投資人說給你300萬,你要不要?不要的話,找別的錢投資人不同意,要的話原有投資人就會用很便宜的價格轉出股份,來沖抵原來作高價帶來的問題。
這種情況在投資界屢見不鮮,一個基金在投高時都會采取N種對策和做法來沖抵原來的高價投資,這是一個基金的運作習慣與思維方式,所以說,創業者如果作價高了,就會帶來很大的風險。任何不公平的買賣都會留下嚴重的后患,當與資本博弈時,創業公司死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機構會分散投資多家企業,以分散自己的風險。
三、快速成長的陷阱
1)人員規模迅速擴張帶來的風險。創業公司人員超過100人時,管理模式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一個好的創業者通常具有非常好的凝聚力,但這只適用于人少的情況。當公司人員規模達到成百上千的時候,創始人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就要通過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駕馭團隊的運行,這對創業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創業者在這方面不訓練是很難讓公司順利過渡并發展壯大的。
2)跨地域運營的風險。很多公司在跨地域運營時會發現,總部關鍵成員到外地拓展的時候,不如地方干得強,因此如何通過總部推動與地方結合就顯得至關重要。
比如,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使得臺灣受益頗多,但臺灣企業在大陸的影響并不強,主要因為政治文化、島國心態等問題,使得臺灣企業在與大陸企業合作時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3)集團化困境。很多北京創業團隊在很小的時候就考慮向全國拓展,于是企業就要向集團化發展。而此時,涉及到股東關系協調、運作,涉及到新的工作方式、思維方法,這就經常容易出現要么地方董事會流于形式,要么集團意志不能恰當變為公司意志,導致集團化效果沒有效率。
四、全產業鏈的陷阱
實際上,一個企業想要把握并駕馭全產業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產業鏈閉合」這樣的想法對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嚴重影響企業價值。
企業若想實現全產業鏈布局,從最初的產品到最后涉及到非常多的工作環節,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需要通過社會化進行的,有一些是需要市場合作才能不至于造成環節瓶頸,企業不可能形成自給自足。因此,一個企業實行全產業鏈閉合有時候會造成資源不匹配問題,會在全產業鏈布局之后成為企業的包袱,因此企業若要進行全產業鏈布局,需要格外警惕。
五、政商關系陷阱
由于我們國家市場經濟形成得比較晚,企業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支援。的確,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正因為政府的進入才有今天經濟的騰飛,但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有時候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隨著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強,許多貪腐官員紛紛下臺,而每位下臺官員的后面都跟著一批企業倒臺。
從商業危險來看,當一個企業產品或服務出現虛假幻想時,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你以為政府下一個令就解決了市場問題,但往往越是政府推動的越是市場需求程度不高的,如果某個行業是市場特別需要的,那么政府不用去推動,它也會形成自己的市場。
所以,企業最終還是要扎根在「用戶需不需要」。只要你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是必須的,那它就會發展很快;只要是繞彎,并且通過各種方式變來變去的,那它一定不是市場真正需要的。
六、我的6個建議
在這里,我也想給正在創業的朋友們提6個建議,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1)隨時調整和糾正方向,與其設計未來不如調整現在。創業者在前行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是不確定的,你不知道社會的環境和自己摸索的方向會走向何方,因此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要不停問自己,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就必須調整,與其設計未來不如調整現在。
比如,馬云在創業時也不知道今天的模式是這樣。他最初做的是類似網上的展會模式,然后收攤位費,后來才發現龐大的組織可以出現龐大的現金流。
2)團隊組合能力。一個人的資源、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創業的過程中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推動事情向前走。很多創業者以為,融到錢后就能請來優秀的團隊,其實不是這樣的。不過我相信,如果你的東西夠好,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做事的人,就一定會找到愿意追隨你的人。
3)資金鏈不能斷。實際上,搞企業只要資金鏈條不斷,就總可以走下去的,但如果資金鏈條斷了就非常艱難。
4)不是所有創業項目都要拿風投。不同類型的項目,需要不同類型的團隊,拿不同類型的資金,并不是所有項目都需要常青藤畢業的豪華團隊,也并不是所有項目都適合拿風險投資。
你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在什么狀態下出來創業的,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如果它是一件規模很大的事情,那就去找大資本,如果不是一件大規模的事情,就去找相適應的團隊和資本。阿里巴巴上市之前一共拿了 95 億美金,京東拿了 20 億,但不是所有創業者都要去追求這種規模非常大的創業,更多人創業最后做的其實是中型、甚至是小而精致的企業。
5)有明確的做事底線。很多企業最初的時候沒有把握好做事底線,以至于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想回頭調整都很難。這不僅是企業的道德問題,也不僅是政治方面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商業風險的問題。如果一個企業有違法行為、稅務問題、與官商勾結等問題,就會導致企業重大崩潰。
6)確定是在快樂地工作和生活。許多人說,我現在創業承受的痛苦,只是為了未來的幸福,但其實工作本身應該是快樂的。當你在做自己感興趣、覺得有價值的事情時,不管最后事情本身成功不成功,你都覺得自己很快樂,這樣才能挖掘各方面潛力,才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做成這件事情。
所以說,人一生的才華、資源、熱情一定要放在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事上,這樣工作才不至于成為你的負擔,不至于企業走到半路時要大幅調整方向,不至于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感到后悔。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