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這個題目來得有些不合時宜,很容易引起普遍的不屑并打上嘩眾取寵的標簽。然而,隨著前些天最好騎的小藍車的落幕,近來每次看到共享經濟總是與資本狂歡、跟風、偽共享、安全與信用等社會問題掛鉤,心里總有一種不安,擔心伴生的社會問題影響了其正常的進程反而產生歷史倒退。共享經濟本身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它的出現從來就不是為了成就資本熱點,也不是為了某個政績,它就是我們目前主要社會矛盾下的應運而生的產物,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迸發出不同的力量。
1、1978年提出的共享經濟有兩個形成基礎,一個是閑置資源,一個是需求的有效連接。所以從初始概念上來講,剛進中國的Uber和校園里的ofo屬于這個定義的范疇。如果,他們真的就按照這樣去發展下去的話,很有可能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就要少一個了。
Uber、滴滴等可以看作中國特色共享經濟的試探,且不論是否已經成功,至少普通出行用戶多了一種選擇。而贏來這一階段共享經濟的真正爆發,還是共享單車引起的全民共享。有一個段子描述了當前火熱的共享經濟場景:
某某90后的一天:從共享公寓中醒來,喂食了共享寵物,將舊衣服扔進共享洗衣機,從共享衣柜中取出外套出門。聽著耳機里的共享知識,騎著共享單車,走進共享會議室開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后,回到公寓與室友分享共享私廚的加餐,然后出門與朋友走進共享KTV高歌兩曲,用著共享充電寶再與朋友在共享電競吧一起王者榮耀開黑。
雖說有很大的夸張成分,但基本場景還能找到很多原型。可以說,2017年共享經濟已經正式走入大家的生活。有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近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率達76.4%,至2020年其交易規模將占GDP的10%以上。根據騰訊研究院,2016年共享經濟各行業的累積注冊用戶已超過31億人次,累積參與人數超過5億人。共享經濟領域創業公司的員工數近30萬人,平臺上的個體服務者數量累積近1億人次。
然而,時至今日,共享生態迎來的還是質疑大于肯定。身邊有來自出租車司機的抱怨,有來自職能部門的犀利執法,有來自投資圈的冷水,也有來自普通市民的擔憂,更有機構認為這是2017年最大的謊言。
往輕了說,共享經濟是創意匱乏下的“掛靠”,是資本病急亂投醫的結果,難免陷入“非理性繁榮”,造成資源浪費而不再經濟。往重了說,是社會誠信的透支,是擾亂社會治安與穩定的隱患。9月中旬,塞下235萬輛共享單車的北京已經叫停了新的投放,北上廣深已經完成一線城市共享單車投放的封頂。11月,上海公布《上海市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指導意見》中明確,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應當經上海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取得非機動車號牌;要求企業加強用戶身份信息注冊和車輛使用管理,禁止未滿12周歲兒童使用,并為用戶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同期,酷騎和被許為行業第三的小藍單車被曝出局,三成共享充電寶企業離場,共享雨傘只有四家還在堅持,共享汽車基本沒有一家在盈利。一時間,社會資本成了這一亂象成因的眾矢之的,共享經濟一詞也被認為是忽悠與炒作的代名詞。經濟現象需要回到本質,共享經濟的六大特征分別體現在: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技術,大眾參與的主體,不求擁有但求有用的文化,追求用戶體驗最佳的效果,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與高效配置的客體和權屬關系新變化的行為。不難發現,市場熱門的幾個方向基本也是沿著這條路徑在發展,那是什么導致了他們在風口的時候急剎車?
首先,針對共享經濟,很多批評者用的較多的標簽是“偽需求”,然而這個標簽的出發點并沒有站在消費者或者用戶的角度上去公平地對待共享經濟這個新生事物。
在北京,平均每十秒鐘就有一輛共享單車被騎走,798園區一半以上的上班族每天使用共享單車。在上海靜安的市北工業園區,單車的投放極大地疏通了上下班高峰的擁堵問題。
在北京百子灣大街上,夢想加、新派公寓、無界空間等聯合辦公空間百米之內觸目皆是,相比較而言,創業企業在共享辦公空間租賃工位比獨立租辦公房要節約40%甚至60%的成本。
“衣二三”、“女神派”、“多啦衣夢”的出現,讓年輕女性能夠用經濟實惠的價格享受潮牌時尚的愉悅體驗。
Airbnb、小豬短租、途家網在滿足旅客多元化住宿需求的同時,將閑置房源的使用效率發揮到最大化……
共享經濟不是在創造新的需求,而是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借助于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機會,從而解決用戶痛點、實現供求的有效對接。根據IDDRI的調查,共享經濟在價格、資源配置、消費體驗等方面都具有優勢,“只有在匱乏年代,人們才需要通過擁有的方式消解焦慮”,從這個角度而言,共享經濟的社會價值不容忽視。
其次,不少人批判這是一場以“共享”為名的資本狂歡,眼下眾多共享領域創業公司出局似乎正是“資本過熱”遺留下來的惡果。根據IT桔子統計,2017年Q3資本涌入最多的領域分別是人工智能、內容創業和無人便利店。縱觀近幾年媒體報道中常常出現的風口:手游、O2O、直播等等都不是由資本憑空捏造的熱點,相反,正是由于打動了用戶的消費痛點,才能真正引起資本的追捧。資本本質上是逐利的,資本過熱也是由于痛點的過度壓抑得到釋放形成的滯后反應,從長遠的角度看,資本的選擇終究要順應市場。
客觀而言,落后公司被淘汰是任何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行業出清正是共享經濟一個自發“擠泡沫”的過程。對于消費者或者用戶來說,他們不在乎資本是否過熱,越多的參與者可以給到他們更多的選擇和議價空間。對于創業公司而言,用戶的真實需求始終是支撐公司發展的基礎,因此能否切實解決用戶痛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社會生活環境才是判斷行業發展前景的關鍵,而共享經濟,無論是供給端的資源過剩還是需求端的長尾效應都孕育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最后,對于共享經濟,更大的質疑來自于其野蠻增長帶來的社會問題,比如安全問題,全民素質教育問題,運營者資質問題,市場準入機制問題,服務質量問題,不公平競爭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等。這正是共享經濟的階段性爆發導致的社會監管的滯后引起的主要矛盾。不論是在預防、準入、疏導和監管創新上,我們也在不停地摸索中前進。當中,就不可避免的有試錯成本,有空檔期,有矯枉過正,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監管機制的自上而下的推進。在這種力量的作用下,我們監管層也不停地學習與創新,短暫的陣痛期過后,才能贏來共享經濟和諧健康的大發展。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我們應當多一些理性和寬容,給共享經濟自我修正的時間。
幸運的是,國家對新的商業模式保持了較高的政策容忍度,不管是從網約車還是共享單車,決策層面對共享經濟表示了極大的肯定和支持,這是共享經濟能在中國快速成長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其他國家最值得借鑒的地方。
11月,中央領導在越南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三次提及了共享經濟,將其與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新的增長動能聯系起來;美國彭博社也專文提出中國是共享經濟的未來,發展共享模式在中國幾乎比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有前途,世界共享經濟的諸多創新可能開始出自中國,而不是美國硅谷。我們的共享經濟也在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因此,全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加上政府睿智及有效的監管,中國的共享經濟才剛剛開始。
共享經濟決不是謊言,它就是民生,我們都欠它一首贊歌。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秦朔朋友圈(qspyq2015),作者:科林,原標題:《共享經濟是2017的最大謊言嗎?其實我們欠它一首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