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9年1月12日,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主辦,大地風景文旅集團協辦,北京大地風景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北京風景文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鄉村遺產酒店2018年示范項目授牌儀式”在北京智珠寺(Temple東景緣)順利召開。
圍繞“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遺產活化理論探討:價值觀和方法論”、“遺產活化案例實踐:公共屬性與利益平衡”三大演講議題,以及“鄉村遺產空間改造與在地文化運營”、“尋求可持續的遺產活化利用模式”兩大圓桌對話,二十余名在全國范圍內從事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事業的資深領導、專家、從業者、鄉村遺產酒店示范項目代表參與了分享。逾百名來自海內外關注遺產活化利用發展的各界人士出席了本次論壇。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在致辭中指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是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如何將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性激活、如何發揮文化遺產的當代作用的問題。立足古村落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多年來推動了多項工作,包括和建設部共同公布傳統村落名錄、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開展了拯救老屋行動、集合各方力量推進古村落的建筑再利用等多項工作。同時,宋局長重點闡述了支持鄉村遺產酒店的四個理由:第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活化保護,社會資本投入保護工作;第二,有力地促進了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尤其是衛生條件的改善;第三,促進了農民生活的現代化,活化是在保護基礎上的發展,鄉村酒店對傳統的保護,成為農民生活的新樣板;第四,使整個空心化古村落有了新的生機,點燃了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原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一力以《文化遺產“活化”新問題》發表致辭,提出中國文化遺產的“活化”有三個問題需要關注:第一,活遺產,如何活下去?與其制定很多統一標準,不如培養當地人的文化遺產自覺。第二,新遺產,應如何做?還需認真鉆研,找到“文化血緣”的意義,進行“價值”的精準傳承。第三,如何讓遺產的IP擁有“靈魂”?也需認真探索,找出文化遺產中最能讓現代社會接受的內容。同時,還要尋求多維利用的新途徑。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通過《文化遺產活化的社會參與及政策供給:案例分析》指出,目前國內文化遺產活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精英化、歐洲中心主義化、部門化和去市場化。我們需要秉持一種大眾化、中國特色針對性、公共化和資產化的新價值觀,以達成“看得到、看得懂、可參與、周邊化”的文化遺產活化目標。同時,文化遺產活化應引入社會參與,包括多學科參與、游客參與、社區參與和資本參與。實現這些社會參與又需依賴各方面良好的政策供給。
論壇舉辦過程中隆重舉行了鄉村遺產酒店2018年示范項目授牌儀式。北京瓦廠鄉村精品酒店、山東榮成海草房唐鄉酒店、廣西陽朔秘密花園、四川丹巴罕額莊園、安徽豬欄酒吧鄉村客棧共五家鄉村酒店獲此殊榮。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可謂是2019年全國文物活化利用、鄉村振興以及文旅融合戰略實施的重要開局之舉。首先,論壇選址建于乾隆21年(公元1756年)的智珠寺大殿,身體力行地呈現出遺產保護的終極目標,是讓遺產創造性地納入現實生活,建立一種健康的、自我循環的機制,讓遺產工作成為一項可持續的社會活動;其次,鄉村遺產酒店將是以點帶面,推動文化遺產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重要抓手;此外,本次論壇積極探索了文旅融合新形勢下,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的途徑,總結分享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多種模式,整合相關優質資源并實現資源共享,全力構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產學研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動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