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有一個詞,拿來形容哈爾濱的氣質最恰當,粗糲。
匆匆過客
十一月初的哈爾濱已經進入氣象意義上的冬季。滿街彌散著燒秸稈的味道,天空灰蒙蒙一片,不知道是煙,是霧,還是霾,太陽光透過它們一點點滲了下來。汽車鳴笛聲、自行車叮叮聲在干冷的空氣里聽起來格外清晰、爽脆。
天,黑得特別早,四點多鐘太陽就已搖搖晃晃落下去了。大街上冷冷清清的,行人縮著脖子快速走著,趕著下班放學回家做飯。
我轉角逛進一片夜市區,這才找到哈爾濱的活力所在,熱鬧呀,“大金鏈子,小手表,一天三頓小燒烤”,暗黃的燈,哈啤、倉買,隨處可見。他們的商店招牌也不像“王記”、“李記”文質彬彬,老王燒烤、李老頭大排檔,直截了當、熱氣騰騰勁兒隨著菜味兒、酒味兒撲面而來。
36年前,1979年,我爸出差到哈爾濱,不過短短幾天。可至今仍對馬迭爾的雪糕、公園里的跳舞念念不忘。“冬天,屋檐上還接著大冰碴子,都時興吃雪糕,第一塊吃進去,是涼,第二塊再吃進去,是透心爽!”
又說,傍晚走到公園里,男男女女放著音樂,跳交誼舞,很自由很美好的樣子。他反復提及,次數有點多了。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什么獨獨對哈爾濱印象深刻。他想了想,分析說,剛開始改革開放,社會風氣也輕松起來,從下鄉的地方終于返城了,又剛剛結了婚,自然看什么都是好的、新鮮的。
那年,他才27歲。從照片看上去,高高瘦瘦,年紀輕輕,滿目都是遠大前程。
再往前,追溯到83年前,1931年。東北女作家蕭紅逃婚到哈爾濱,隨后結識了蕭軍,一起住在商市街25號,生活不免拮據,但兩人感情融洽,蕭紅開始學習寫作。那年的她不過21歲。
今年的我、1979年我爸,1931年蕭紅,都是哈爾濱的匆匆過客,或游山玩水、或公干出差、或困頓過活,當時只道是尋常,哪知哈爾濱這座城市也在生命里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刻度。我們與哈爾濱遇見,再分開,隨即被卷入時代安排的滾滾洪流中,不由自主。
時代洪流
上世紀30年代,蕭紅在商市街僅僅住了三年,日軍侵華步伐加速,戰火蔓延,她輾轉到青島、隨后流落至上海、日本、北平、武漢,最后病逝于香港。她顛沛流離,病痛、饑餓、窮困一直沒有遠離過她,甚至生下的兩個孩子先后夭折了。
上世紀90年代,中央財政赤字嚴重,國企,這個中央財政的大包袱連年虧損,國企重組、自主經營、甚至“賣企業”、“減員增效”成了必然之舉。在當年朱镕基的三點指示中有“減人,不減人辦不好國有企業”,隨后600多萬國企員工先后被“下崗”了,成了無枝可依的小鳥。我爸媽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當年的意氣風發,生生被磨成了無奈彷徨的中年人。
老百姓終其一生也無非求取安生立命之處。梟雄如曹操少時志向不過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河南耕地種田時只是奢望“做官當做執金吾”。他們哪能料到日后的傾世之功呢。時勢造英雄,時勢也制造不幸也制造幸福,不過是人生如浮萍,被時代推著漂流,或高或低罷了。
不屈靈魂
可當年我爸的際遇、蕭紅的早逝都是無謂的存在吧?不是的。普通人,即便平凡如你我,都是被所處的時代所綁架著,享受著時代的進步,也背負著時代的不公不正,像十字架一樣終生不能擺脫。
可是瞧瞧,即便背負著十字架不也是一步步地朝前走著嗎?為了維持生計,當年根正苗紅的國企職工,我爸去四處打工,我媽到市場上賣布,不容易也很辛苦,總歸是一點點把整個家撐起來了。蕭紅四處躲避著戰火,可也筆耕不輟,寫出《呼蘭河傳》這樣的傳世之作了。主動的、被動的,都在生活里掙扎著,都沒有認命。
蕭紅生活的時代,上世紀30年代,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只占總人口的17%,死亡率25‰—33‰之間,人均壽命不到35歲,女性普遍沒有受教育權、婚姻自主權。這距今不過80年。我爸上學的時候,上世紀60年代,正趕上三年大饑荒,文革。這距今不過50年。我出生的時候,上世紀80年代,還能從抽屜里拿出一疊疊糧票,物質貧乏,距今僅僅30年。
希臘神話西西弗斯白天推石頭上山,夜晚石頭自動滾下來,第二天再要推那塊石頭往山上推,周而復始。我們總不會像他那樣做無用功。每個普通人的努力,對命運的不順從,都會形成強大的合力,推著時代這塊大石頭往上走,不懈地去改革它改良它。時代進步的動力正是來源于此。
尾聲
順著哈爾濱中央大街一直往北走到松花江邊,豎著一處防洪勝利紀念塔。東邊400米處矗著一架鐵路橋,橫跨松花江南北兩畔。橋窄窄的,中間自然是鐵軌,兩側是僅容一人通過的走道,腳下是江面。我去的時候正是傍晚,光線西曬過來,正趁著整座橋銹跡斑斑。我以為它是五十年代大煉鋼鐵的產物。誰知竟不是。走進哈爾濱建筑藝術觀,才知道,它也叫中東鐵路橋,是1900年哈爾濱開埠時候沙俄人修筑的。當時,此處是一處不毛之地。
百年滄桑、百年巨變,當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