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南邵陽一景區玻璃棧道護欄玻璃出現網狀裂痕。該景區在回應中承認確有此事,并表示受損護欄疑遭人為破壞。這則新聞一出,引發各界擔憂:玻璃橋真的安全嗎?
懸空、透明、新鮮、刺激……近年來,為了吸引游客,建造玻璃橋、玻璃棧道、玻璃觀景平臺等玻璃觀光項目似乎已經成為各大景區的“標配”。隨著前往網紅玻璃橋“打卡”的游客大幅增加,玻璃觀光項目安全的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現狀:景區玻璃橋成網紅
春節假期,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靈江源森林公園游客絡繹不絕,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玻璃觀光項目——一座高空玻璃橋和一座高空玻璃懸廊。“假期高峰時,景區一天接待100多輛大巴車,近萬名游客。”靈江源景區總經理姚徐剛表示,自去年高空玻璃橋開放后,景區全年接待游客增長到30萬人次,增幅200%以上。
玻璃觀光項目不僅為靈江源景區帶來了巨大客流,也成為其他景區“吸客”的法寶。
提及玻璃橋,不少人會想到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的玻璃橋“云天渡”。2016年建成的“云天渡”全長430米,寬6米,離地近300米,是張家界近年來的旅游新地標。
“2016年8月20日,‘云天渡’玻璃橋投入市場,至今共接待游客達760萬人次,營業收入12億元。”張家界大峽谷景區信息中心主任羅克文介紹,去年,張家界大峽谷景區共接待購票游客318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9億元。春節期間,景區接待入園游客8.1萬人次,絕大部分游客都會選擇登橋體驗“云端漫步”。
“玻璃棧道滿足了游客參與、體驗的訴求,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符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該項目以抖音、朋友圈等網絡渠道快速傳播,成為網紅項目,進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實現二次傳播。”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所副研究員吳麗云表示,玻璃棧道的最初出現,是景區產品的一個新亮點,而景區創新內容和創新形式的稀缺使其迅速被眾多景區復制。
近年來,為了滿足游客追求新鮮刺激的需求,景區玻璃觀光項目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時玻璃項目的長度、高度也不斷被刷新。為了景區營銷、打響知名度,即使玻璃觀光項目建造成本不菲、后期維護費用較高,各個景區還是紛紛籌建該項目,對它充滿期待。
管理:尚無行業統一標準
自2009年10月國內建成第一條玻璃棧道以來,目前國內至少已經建成60余條玻璃棧道。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旅游系副教授翟向坤表示,作為高風險的玻璃觀光項目,在給游客帶來刺激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安全隱患,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他提到,對于高風險的玻璃觀光項目,國內目前并無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施工標準,而且在具體安裝中,很多時候只是憑借景區的要求去設計和安裝,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國內目前還未出臺相關的管理規定,項目監管主體尚未明確,因此該項目在安全管理方面還存在短板,缺乏有效的約束。
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部分地區出臺了相關規定。2018年7月,河北省住建廳會同省質監局、省旅發委、省安監局聯合發布《景區人行玻璃懸索橋與玻璃棧道技術標準》,這是全國首個關于“玻璃棧道”的地方標準,對景區人行玻璃懸索橋與玻璃棧道建設材料、設計、施工、驗收、檢測與評定,以及運營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明確規范。
廣西壯族自治區原旅游發展委員會在2018年7月印發的《自治區旅游行業安全與應急管理責任清單》和《自治區旅游高風險項目管理提示制度》中,明確規定有玻璃棧道項目的景區要落實企業安全管理主體責任,開展技術檢測和風險評估,誰審批誰負責,保證安全運營。
今年1月,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下發《關于加強自然景區玻璃橋及玻璃棧道建設管理的通知》,全面規范自然景區玻璃橋及玻璃棧道建設審批流程,并開展違法建設專項整治。
而北京早在2017年初就叫停了玻璃觀光項目建設。在2017年北京市旅游安全工作會議上,北京市旅游委負責人表示,按照市安委會相關要求,在玻璃棧道的安全管理措施出臺之前,相關企業要停止建設這類旅游設施。
許多景區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也加強了玻璃橋等項目的管理。如張家界大峽谷景區規定,游客除了手機、錢包,其他物品都禁止帶上玻璃棧道,同時為了保護橋面,游客不得穿著高跟鞋上橋;靈江源景區制定了玻璃橋和懸廊的相關管理制度,包括客流量管理制度、專項應急預案等。“玻璃橋可以同時承載2000人,但是實際上我們將同時上橋人數控制在300人以內。”姚徐剛表示,這樣既能保證游客的安全,也能提升游客的舒適度。
前景:創新發展靈活多變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景區玻璃橋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除了不斷刷新高度和寬度外,還引入5D等技術,增加刺激體驗。然而這些手段都十分容易模仿,同質化嚴重問題愈演愈烈。
“去體驗過幾次玻璃橋、玻璃棧道之后,感覺已經沒有最開始的新鮮感了,各個景區在玻璃橋上做的特效也是大同小異。”90后小伙范友樂喜歡追求刺激,但是在體驗過多個景區的玻璃觀光項目后,他表示這些產品對自己的吸引力已經大大降低,“如果這個項目是單獨收費的話,我一定不會去體驗了,完全沒必要。”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石培華認為,玻璃橋類項目原本是個創新產品,但是如果不解決好生態和諧、安全保障、體驗獨特等方面的問題,發展前景并不光明。“只有守住生態底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兼具創新性和安全性,此類項目才能走得更遠。”
吳麗云認為,玻璃橋類體驗項目對于豐富景區產品和體驗來說,是個很好的嘗試,應該在加強安全保障的基礎上,通過持續創新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景區應該結合自然和文化資源,深挖文化內涵,打造具有本地、本景區特色的新產品、新內容,特別是要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比如可以結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和景區發展的實際,將更多可以兼容的業態引入景區,如演藝、文創產品、體驗性項目等,吸引更多游客群體的關注。同時,還要向時間要效益,如適當開展夜間旅游活動,避免把寶押在某一個項目上。
*本文來源:環球網,作者:王菀,原標題:《玻璃橋不應成為景區增收“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