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去年9月開始“提升改造、暫停營業”后,這個曾投資3.5億、占地1200畝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最終還是結束了它僅4年的生命。景區3月7日發布公告:3月12日至31日,將對該項目拆除。
>>景區:風聲鳥聲常有 卻難覓人聲
3月8日,華商報記者來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探訪,曾經進園車行道已封閉。整個園區所有商戶沒有一家營業,有些商戶可能走得匆忙,還留下包裝盒等垃圾沒來得及打掃。一些商戶門外雜草叢生。
景區除了貼有2019年9月發布的“提升改造、暫停營業”,還有3月7日發出的拆除公告,最新公告內容顯示,該景區一至五平臺、回坊及周邊的建筑物和構建物都將被拆除。
一位帶著孩子在景區里閑逛拍照的附近居民告訴記者:“我去年上半年來過一次,那時候已經沒什么人了,但是衛生還行,有些商戶還開業。”
記者走訪的一小時中遇到的人數不超過30個,其中多數還是等著干活的工人。1200畝的景區,能聽到風聲鳥聲,卻難覓人聲。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位于藍田縣濱河西路,2016年1月1日開園。據報道,開園初期,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一天能來12萬人次,但到2017年11月時,開園還不到兩年游客數量已經銳減,不少商鋪關門。2019年9月,開始“提升改造、暫停營業”。
據了解,當初借著影視劇“白鹿原”的熱播,這個特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備受追捧。在藍田、長安、灞橋等地,開了多家以“白鹿原”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分別是白鹿倉景區、白鹿原生態文化觀光園、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簸箕掌民俗村、白鹿古鎮等。其中,2016年5月1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試營業;2016年7月16日,白鹿原影視城試營業;2017年4月23日,白鹿倉景區誕生。這三家景區不要說外地游客,就是不少西安人也“傻傻分不清楚”。
>>附近市民:東西貴又沒特色,關門是遲早的事
采訪中,一位附近居民的話道出了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面臨拆除的原因之一,“這里沒有像華山那樣獨特的自然景觀,沒有兵馬俑那種歷史人文,就是借那幾年‘白鹿原熱’開的仿古一條街,其實就是賣些辣子蒜羊血、油潑面、油糕這些東西,哪里吃不到?這里還貴。”
這位居民說,景區看不出有什么“白鹿原”的特色文化,就是把小說里的人物名字硬套進去。探訪中,記者看到,廢棄的衛生間門口還掛著“小娥(女)”、“黑娃(男)”的標識牌。“說白了,就是想學袁家村,可袁家村都改變經營策略開到小寨賽格了。陜西這樣的景區太多,這偏僻的地方,游客憑啥來嘛,關門是遲早的事。”
>>藍田縣白鹿原管委會:很痛心,必須吸取教訓
據藍田縣白鹿原管委會主任張冉軍介紹,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因全省類似項目過多、同質化嚴重,項目本身經營、運營能力欠缺,配套設施不到位和后期資金不到位等原因導致經營失敗,“我們也很痛心,必須要吸取教訓。”
目前,藍田縣已和西安一家企業接洽,計劃對這片地方重新規劃。初步計劃在短時間對商鋪進行停業拆除,但一些老的民俗內容仍會保留,同時會增加精品民俗酒店、老年人醫療養生等新內容。曾經的商戶如果不愿意干可以退還相應資金。
張冉軍說,新的規劃和合作縣上還在研究,會謹慎決策和實施,“已經失敗了一次,重新開業不能再失敗了。”
>>文旅專家:同質化嚴重缺乏品牌意識 關門不意外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長壽認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4年就面臨拆除“一點都不意外”。現在這樣的民俗旅游景點“太多了!建設快,掙錢快,倒閉也快!”
王長壽分析了3點經營不下去的原因:同質化嚴重,核心就是個小吃一條街;投資方沒有品牌意識,景區沒有故事可講,他們只是建好景區出租門面房然后收租金,這根本不是在做文旅產業;后續投資可能資金也出現不足,政府的后續引導也不夠。
王長壽說,“從政府初期的支持、景區交通,以及開業先機來說,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這個項目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但作為附近以白鹿原為主題的景區中最早建成營業的項目卻第一個倒掉,可惜了。”
對準備進入文化領域的投資者,王長壽建議,做文旅產業首先別有投機思想,否則很可能開得快倒得也快;景區講好獨一無二的故事;要有成熟的模式,做好品牌經營。同時,王長壽認為政府要持續不斷引導企業沿著文旅產業正確的路徑去發展,否則“投資數億這么快拆除,對政府、企業都是很大的損失。”
王長壽認為,應該統籌做好“白鹿原”這個大IP。一定要有頂層設計,要想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建設清晰的產業鏈,“曲江就是圍繞大雁塔一步步做起來,如果白鹿原能有好的規劃和發展也是很有希望的。”
*本文來源:華商報,作者:馮強,原標題:《開業四年后白鹿原民俗村被拆 白鹿原管委會:對這片地方重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