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你想過嗎?“皇阿瑪”的生活躍然于手機屏幕之上;未出行先預覽龍門石窟全景……如今,隨著景區與“互聯網+”的親密接觸,這些愿望都已實現。
事實上,2015年,傳統行業紛紛加快與互聯網融合的進度,旅游業也在與互聯網的碰撞中尋找機會。易觀互聯網+研究院資深顧問楊君介紹,2014年全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798億,增長率為28.3%。預計2017年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將達5000億元,市場將逐步走向成熟。于是,“萌萌噠”景區APP,也漸漸應運而生。
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何健民評價,如果說攜程、去哪兒等平臺是景區的“大型商業超市”,那么景區推出的微信公眾號、APP就更像是“旗艦店”“體驗店”。
在業內人士看來,景區的“互聯網旗艦店”不僅方便了消費者,也更有助于景區打造品牌,提升景區的競爭力。
景區直接與游客“對話”
在中國眾多名勝古跡中,故宮算得上是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故宮陸續推出免費的APP,游客可以通過瀏覽《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和《每日故宮》了解到紫禁城里那些“不知道的事兒”;淘寶平臺上,在“故宮淘寶店”,消費者可以未到故宮先收到“來自故宮的禮物”。
曾在兒時游覽過故宮的陳小姐說,從“故宮淘寶店”上買各種“生活潮品”,比如“嬤嬤肥皂盒”“皇帝一家子冰箱貼”,買得想“剁手”;本來總怕去景區變成“看人海”,但看了APP還是想再去游覽一遍。
“看了APP之后,才覺得以前游覽景區太過走馬觀花,原來一磚一石都有故事。”陳小姐感嘆。
無獨有偶。黃鶴樓的APP,首頁包括景區信息、門票、語音導游、地圖、酒店等服務項目。游客可以和黃鶴樓隨時“互動”:進入景區后,不論是登上黃鶴樓,還是進入“擱筆樓”,在景區內任何一個景點,黃鶴樓APP可借助衛星定位系統,自動提醒收聽所到景點的解說。
除了這些一般的移動互聯網功能之外,黃鶴樓APP還推出了遠程停車功能。游客通過APP的停車引導系統,可直接獲取景區以及停車場的情況,可提前設置路線,快速找到停車位。
如今,越來越多的景區開始“觸網”,紛紛推出微信公眾號、免費APP等,直接與市民游客“對話”。
洛陽龍門石窟與騰訊簽約,將打造國內“互聯網+”時代的景區O2O,未來將實現景區微信購票、微信入園、語音導游、景區導航、后臺管控等功能。
九寨溝APP樂行九寨,已覆蓋了九寨溝縣及九黃機場沿線食、住、行、游、購、娛的相關信息,廣大游客可在旅游前下載該軟件,提前了解九寨溝游客流量、天氣變化、景點景色,吃、住、行安排等;在游覽期間通過語音導覽、各景點人流量顯示等功能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游后游客結合游覽體驗參與景區開展的作品評選、景區建設建議等相關活動。
旅游業與互聯網的共生需求
“中國游客的旅游行為和獲取信息方式都在發生改變,而景區也正在對這種改變做出回應。”華僑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謝朝武說。專家表示,不少游客對旅行過程的需求不再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游覽,而是向深度游、文化游轉變;同時,旅游業整體呈現“閃客化”模式,其分散化、多元化、體驗性的需求特點,為旅游業帶來了諸多機遇。
而隨著國內旅游人數的增多,景區在管理能力、配套設施建設、承載量等方面的問題逐步凸顯,景區對游客管理也有了新的需求。在一些景區管理者看來,以“互聯網+旅游”為核心,推動互聯網與傳統旅游產業的融合,能有效提升景區管理運營效率和景區對于游客的服務質量。通過旅游智慧化將食、住、行、游、購、娛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新的旅游消費業態。
虛擬運營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靳東濱曾表示,以“互聯網+旅游”為核心,推動互聯網與傳統旅游產業的融合,智慧景區、智慧旅游、旅游O2O等新生市場獲得進一步推動的背后,實則是互聯網服務融入旅游行業,能有效提升景區管理運營效率和景區對于游客的服務質量,進而加強整個景區的競爭能力。
的確,對于景區而言,系統化有針對性的服務不僅便于景區精細化管理,也可以發揮旅游資源的集群優勢。“‘互聯網+景區’將景區、商貿、旅游服務公司等鏈條縱向連接。”河南堯山投資集團總經理任獻國說。此外,通過互聯網技術還能降低景區管理和營銷成本。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景區”是一個必然趨勢,是旅游業和互聯網二者共生的需求,傳統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加入了一些智慧型手段,而互聯網也需要借助旅游業實現虛擬到現實的轉變。
與在線旅行社相比,景區提供的是精細化服務
那么,與消費者熟知的傳統的OTA(在線旅行社)相比,“互聯網+景區”如何體現自身的差異化?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休閑研究中心主任樓嘉軍說,其實,OTA平臺也好,“互聯網+景區”也好,都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包羅萬象的OTA平臺,擴大了信息的廣度;景區的微信號、APP提高了信息的深度。
“OTA的特點是,云集了大量的旅游產品,包括機票、酒店、旅游產品、線路、租車、保險等等,消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搜索到幾乎所有旅游產品的價格、概況,所以也能很方便選擇‘一攬子’的旅游產品,計劃一整塊旅游線路;面向的主要是所有的游客群體。”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何健民評價。
而景區推出的微信號、APP等,則更針對某一些特定的游客群體:想要深入了解某些景區,或者是某些景區文化的“粉絲”,為他們提供更為精準、深入的信息服務。“互聯網+景區”提供給消費者針對單個景區的信息,相比起OTA更為立體,既可以提升游客探索未旅游過的景區的相關信息,在旅游前或者旅游中更好的“做功課”,了解簡單觀光以外的歷史地理知識,感受文化熏陶。
“隨著新生代旅游者的不斷產生,旅游由單純的觀光變成一種體驗。但在大眾旅游時代,傳統景區服務沒有辦法很精細地去照顧每一個游客,而互聯網概念可以把很多服務前置化,讓游客提前享受景區服務。”謝朝武說。
而在旅游后則更有助于激發起游客對景區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的共鳴,讓景區與游客建立“感情聯系”,促進“二次旅游”“深度旅游”。
景區觸網不等于風景、歷史的簡單堆砌
傳統的OTA目前市場競爭殘酷,“互聯網+景區”如何更好地走下去?業內人士指出,景區借助“互聯網+”,應進一步發力打造“旅游生態圈”。
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所副研究員吳麗云認為,旅游生態圈應該是旅游活動的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經濟聯合體,實現1+1>2的效果。
“與此同時,景區也要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創造更多的需求,畢竟OTA勝在規模經濟,而沒有規模經濟,景區也會顯得‘曲高和寡’。”何健民也認為,景區在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深挖”旅游資源的同時,也應該做一些“平行”的開發:例如,圍繞景區加大衣食住行相關信息的推廣,開發更吸引游客的周邊產品,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景區對門票過度依賴的現狀。
專家表示,國內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最根本還是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旅游及“互聯網+”的平臺上不斷發光。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舉例稱,2014年,故宮累計開發6700多種文創產品。故宮博物院還計劃用3年時間,初步搭建一個以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為核心和主入口,由網站群、APP應用、多媒體數據資源等各種信息構成,線上、線下互通互聯的一站式聚合平臺,為觀眾提供便捷、全面的博物館數字資訊,并具有在線討論、分享、溝通等功能的“數字社區服務”。
這些數字產品具有鮮明的故宮特色,蘊藏著深厚的故宮文化,更以生動精彩的形式展示現代數字科技讓文化“活起來”的魅力。單霽翔坦言,故宮作為非營利的博物館,研發文化產品的動力不是追逐經濟效益,而是要滿足公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傳播故宮文化,研發出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移動設備品鑒故宮展覽、“漫游”紫禁城,更加便捷、輕松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感受故宮博物院的文化氛圍。
樓嘉軍也指出,“互聯網+景區”的特色正是在于對文化、知識等信息的精準提供,但這也是景區未來的挑戰。景區觸網并不等于對風景圖片、對歷史介紹的簡單堆砌,而是能通過信息的分享,讓游客了解其背后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民俗的故事,把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