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旅游商品,在旅游產業鏈中是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滿足旅游者購物需求和傳播旅游地形象的雙重價值。中國地大物博,960萬平方公里,57個民族,地質形態豐富孕育無數地理標志性的物種,歷史悠久民族各異匯集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
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家,旅游商品這個產業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旅游業發達國家,旅游商品收入平均占到旅游總收入的40%至60%,國際平均水平也有30%,而我國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平均為23%,即使是旅游業比較發達的海南省也是長期徘徊在10%-20%左右。這些數據現狀的背后,是讓無數令游客反感,更讓經營者頭痛的問題。如,地域性逐漸消失,復制品、偽劣品橫行天下,缺乏特色等。
我們知道,任何現象的背后都離不開社會經濟背景,旅游商品何以如此之殤,我們就從社會時代背景說起。
“需求之殤”:個性化的需求,遇到量產的商品
中國旅游發展了三十余年,在消費升級時代下,從觀光時代升級到消費升級時代。不同時代有不同旅游特色,觀光旅游業在發展進行升級,旅游商品起步晚,在中國的旅游商品還沒有興起,還在探尋的時候,就迎面遇到了消費時代的變革與升級。
就好似我們要從三年級直接跳級到初中一樣,而且在跳級的過程中還要創新,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85后以及90后是極具個性化的一代,自己本身就是極具創意的創意家,我就想要杯子上面印上我的名字。可是為了壓縮成本,量產不可避免。
“地域之殤”: 買得到的商品,體驗不到的文化
俗語講,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的,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一個地方獨有的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就是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凝聚與表達,而地方文化也賦予了旅游商品生命意義。
專家講到,網絡上下單買到的商品,已經失去了旅游商品本身的定義,嚴格意義上不算旅游商品,但是網絡的方便以及便宜的價格,讓人不忍拒絕,趨之若鶩。
萬能的淘寶網,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買不到,這個中國最大的商品帝國,全國各地各具特色的商品均匯聚于此,從特色美食到特色工藝品等等,一應俱全。
與此同時,菜鳥物流的建立,加之順豐集團重資進軍生鮮物流,以及專營特色商品的電商,如沱沱工社,本來生活網等等,全國各地的各類特色食品,甚至鮮活食品,24小時就送到你的家中。無需你山重水復的遙遠,更無須旅行途中勞人勞神的攜帶。無論從哪里帶回來的商品,淘寶上總能找得到。于是,旅行購買攜帶旅游商品越來越少。
同時,由于景區租金貴,商家普遍存在溢價現象,景區內商品奇貴無比。大家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共同的習慣,拍照,上網下單。于是,旅游商品的地域性逐漸淡化。互聯網便宜又方便,它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成為抑制地域景區旅游商品收入的重要因素。
“利潤之殤”:成本終究是硬傷,商人趨之若鶩
無論你在那個城市的景區,你都會發現,旅游商品種類款式幾乎類似,走到哪里都一樣。因為所有這些旅游商品,它們共同的媽媽,叫做“義烏制造”,它們都有一個同樣的標簽“Made In YIWU”。 為什么是義烏?很簡單,量大,生產環節極致優化,成本低。
義烏,世界小商品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單就某一款產品,就壟斷了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幾個國家此類商品的全部產量,如此大的產量,多年的經驗,商人們已經在設計、建模、打樣等細節都優化到了極致,成本也就大大降低。
而在景區經營旅游商品的商家,首先自己不是手工藝人,更不是商品制造商,而只是售賣商品的商人,唯一的指標是利潤。如果自己去研發商品,要經歷研發、設計、生產,單就生產這一個環節就要經歷建模、改模、打樣等等工序,人力物力時間成本耗費巨大,同時游客需求不斷變化更新。最終,大部分的商家選擇了直接去義務進貨,成本低,經營簡單。
“創意之殤”:創意輸給了生意
這是一個山寨的年代,中國是一個不尊重知識產權的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部健全,山寨就成為了創意殺手。民族手工藝品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其藝術表現和文化內涵各不相同。
旅游商品的設計要創意新穎獨特、便于攜帶、時尚性強,不斷挖掘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傳統工藝與高新技術有機結合,傳統與替代材質相互運用,又易被旅游者喜愛。在諸多條件下創意出來的旅游商品,也許第二天復制品就出來了,而且還比你更便宜。創意在生意面前,顯得那么不堪一擊,那么無力辯駁。
“手工藝之殤”:精湛的手工藝挑戰機器
工藝性和技術性,是保持本土特色、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產品符合國內外技術質量標準和安全標準的關鍵所在。很多具有價值的工藝在堅守著傳統工藝的陣地,但是很多工藝的秘方繼承者寥寥無幾,有的正在從現代社會中流失。
有一個現象,曾經真的刺痛到我。2014年初,我走遍整個海南省,對海南省全域旅游商品做了調研,其中黎錦是海南比較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品。在五指山我們見識了黎錦學校的手工藝人,一件簡單的掛件,就要耗時一個月,售價大約在2000元左右。一件黎錦的龍被,這個耗時一年到兩年,售價十萬塊,購買者寥寥無幾。
2012年在ELLE雜志上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中國之美,讓世界看見》里面報道了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扎染、蘇繡、織錦。高手在民間,這些手工藝人,技術之精湛不亞于甚至超越國際一線大牌的設計師。
以蘇繡為例,文化古城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在這優美環境里孕育出的蘇州刺繡藝術,亦早已聞名于世。單從蘇繡針法上就分為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打點、戳紗、接針、滾針、打子、擻扣針、集套、正搶、反搶等四五十種,這些手工藝人們在過去的時光里,以他們精湛的手工藝名利雙收。
而如今,這些傳統手工藝的老媽媽,有的進城當保姆,有的天橋下幫人縫縫補補。問之為何,為了掙錢,一位資深的蘇繡技藝大師說,秀一件作品,最少一個月,稍微大一點的作品要幾個月,而出一件精品,至少一年,掙的錢卻還沒有當保姆掙得錢多。
如今在工廠一件機繡產品,只賣幾十塊甚至幾塊錢,哪里能夠拼得過。大部分的游客不在乎是否機繡還是手繡,只要好看即可。頓時覺得很心痛,在效率面前,手工藝人似乎已不屬于這個時代。
旅游商品,機遇與而挑戰并存,本問提出的這些無可奈何的現象,我稱之為,旅游商品之“殤”。
作者簡介:莊萍,北京大地風景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執惠旅游專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