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9月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兩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景區門票價格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規定,對實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的景區,各地原則上不出臺新的上調門票價格方案。
對于即將迎來“十一”黃金周,準備漲價的一些5A、4A級景區來說,確實是一記有效的殺威棒。此種情況下,景區相繼承諾不漲價。這不禁讓人深思:景區任性漲價,到底底氣何來?難道必須得靠禁令?
漲價景區已遭遇多重“禁令”
當兩部委的通知一出臺,原本醞釀在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漲價的景區,也不得不取消計劃。僅如當天,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方微博就發布消息稱,東方明珠等景點提價計劃取消。
此前8月31日,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在官方網站上對外宣稱:“國家5A級風景區東方明珠電視塔2016年3月1日起調價,由原來220元的“太空艙+上球體+下球體+陳列館”項目上調為240元,之前160元的“上球體+下球體+陳列館”項目上調至180元。”
早在8月28日,由中國旅游景區協會發布的倡議書,截至到8月31日,全國共有2050家5A級、4A級景區簽訂“不上漲門票價格”承諾,約占全部5A、4A級景區總量的80%。這次,兩部委的聯合“通知”也暫時使得大多數國內知名景區作出不漲價承諾。
近年來,國內景區興起“三年一漲”的慣性。從2007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規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的調整頻次不低于3年規定實施以來,國內許多景區已經成功的在2008年、2012年實行兩輪漲價。
今年2015年是新規出臺后,第三個限制景區門票漲價的“解禁年”,一些景區早已瞅準時機,醞釀漲價,提前給出漲價方案。這自然讓國內外游客興趣大減,對國內景區持續長足的發展,負面影響可見。
景區漲價底氣何來?
一邊是兩部委的禁漲令,一邊是景區經濟利益的增長,“漲價潮”何時能自覺消褪?今年以來,不光有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這類5A級代表性景區漲價,其他的像福建清源山、甘肅麥積山、南京莫愁湖、張掖丹霞、湖北利川大水井景區、廣西桂林荔浦銀子巖景區、南溪山景區等都已經宣布漲價,漲價幅度均在15元到30元之間。同時在9月份,如浙江烏鎮、中南百草原、河南云夢山等地的物價部門還正在就景區漲價問題相繼召開聽證會,漲價之心不滅。
其實,這些漲價景區的理由都是陳年不變,很多景區不外乎是“維護成本增加”,以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建設運營投入加大,負擔過重等為由“不得不漲”,聽起來似乎也有情可商。
對于景區漲價問題,有網友紛紛表達不滿;很多景區在漲價后,并沒有更新陳舊的配套設施,門票沒有上漲的必要。的確,當前不少景區還是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導致景區債臺高筑,如果把景區錯位開發的錢讓游客買單,即使漲價幅度不超過30%,也是損害消費者利益的。
對于部分游客對景區特別是高等級景區的剛性需求,部分景區憑借“獨此一家”的壟斷性,在漲價方面“任性”作為,一些陽奉陰違的“變相漲價”現象也層出不窮,其中有不乏違規調價的,也有景點整合后的一票制抬價等現象。
眾所周知,景區調價前需要與景區相關的多部門召開聽證會。而一般景區漲價,首先要由符合條件的景區提出申請,通過物價局的成本監審并進行公示,無異議后方可進行調整,重要景點還需舉行聽證會。
然而,鑒于國內各行業普遍存在“逢聽必漲”的事實,這些聞“禁”而“止”的景區都說自己通過了聽證會。那么,聽證會的人員構成是怎么來的,各方聲音是否得到了真實全面的發布?
景區“任性”漲價何時休?
兩部委《通知》的出臺是為整治旅游價格上漲而再次放出的大招,但景區“任性”漲價顯然不能只靠“禁令”。“眾多基于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開發的景區,被人為“圈養”后,頻頻上漲的票價難免讓人質疑其淪為了地方的“印鈔機”。有學者這樣提道。
此外,地方景區漲價亂象的根源還是在于缺乏強有力的制約,遏制景區隨意漲價更不能只靠程序正義,而要想“剎住景區慣性漲價,最好方式就是嚴格制定和實施監督機制,讓景區定價流程公開透明化,尤其在成本審核環節,應引入第三方機構,以確保公平公正,杜絕景區‘任性’漲價。”
逆向反思一下,若僅從短期著眼,提高景區門票價格是可以明顯增加收入。但隨著旅游市場逐漸完善,新的景區不斷被開發出來,游客可選擇景區資源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漲價可能對景區增收不但沒有明顯改善作用,反而會流失客源,減少收入,最終自絕后路,經濟蕭條。
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風景名勝區等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實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可能是一個趨勢,如國內5A級景區中的杭州西湖,北京故宮等對比分析,是值得國內依靠漲價思維才能生存的景區,學習和思考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