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做目的地產品(吃喝玩樂購,包括用車、一日游、門票等)的 B2C 話題一度是熱門話題,理想很豐滿——自由行和目的地即時預訂的大趨勢,市場空間足夠大;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做長尾市場,剛好是互聯網的機會;當時沒有巨頭切入,且即使巨頭切入,創業公司也更容易做到極致。
直到市場認識到,目的地產品的現實很骨感:做平臺上下游的獲取一樣艱難,流量貴、整合上游資源更貴,低頻低客單價,用戶幾乎沒粘性。
所以結論是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不是沒機會,是太難跑出來?
上個月上海舉辦的環球旅訊峰會上,有一場關于目的地產品的分論壇,論壇開場前的即興調查顯示,在場觀眾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通過在線平臺預定過目的地產品,也印證了這一細分領域玩家的處境。當時海玩網聯合創始人兼 COO 阿樂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同為目的地產品平臺的途風,因為是地接社起家,花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去打磨產品供應鏈和響應速度,而海玩討論這兩個指標還太早,只能盡可能的縮短響應速度。雖然海玩基于技術改善了一部分產品的響應速度,但很多還是要靠傳統的方式來做。“供應鏈,不花個十年二十年來打磨,就很難完美。” 他說,而這也是目的地產品平臺、甚至是整個旅游行業 “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的核心原因了。
我們最近和攜程當地玩樂業務 CEO 潘飛做了一次深度溝通,攜程去年7月 上線這塊業務,潘飛用 “大風口,我們輕盈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來形容這塊業務——風口如上文所說,巨人說的就是攜程。至今,攜程的表現還不錯,訂單處理的自動化率已經從最初的 10%左右提高到 80%,投訴率也下降到千分之三,產品的峰值日訂單數已經過萬,月流水過億,可在線售賣的商品達到 1 萬多個,SKU 超過 4 萬個。
我們希望攜程的做法和潘飛的觀點,能為同行甚至其他行業的創業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目的地產品的碎片化和非標準化,導致直采的成本和難度都很高,但為了保證能夠即時預訂即時確認、快速響應用戶的需求,目的地產品平臺,無論 2B 還是 2C,都想做到盡量多的直采。但在項目啟動之初,只依靠直采幾無可能。
潘飛說,攜程啟動這個項目之前,已經做了 12年 的 FIT(境外獨立散客)業務的增值服務,即在自由行打包產品上附加接送機、門票、一日游等作為可選項,只不過那時候供應鏈比較淺層次,每個目的地有一兩個核心供應商,也僅提供一些最熱門的活動。但這些產品以及提供這些商品的供應商,已經建立與攜程的聯系,依靠這些供應商攜程上了 “第一批貨”。
之后,因為目的地產品已經作為一個獨立業務了,潘飛的團隊要確定采購策略。目前他們執行的是直采 + 集團采購的模式。大原則上是,增加熱門目的地和熱門產品品類的直采比例,例如港澳臺、日韓、東南亞地區,以及全球的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都是直采。潘飛說,熱門目的地增加直采,是出于效率上的考慮,因越熱門,直采資源的產出就越高。而面對長尾需求,攜程也會從其他渠道采購,例如 B2B 平臺、批發商。潘飛也表示歡迎與所有創業公司在產品上合作。
阿樂說,海玩目前實現了產品 70%的直采比例,但攜程的策略卻并不把直采比例作為核心指標。潘飛說,對于用戶來說,是否資源直采并無價值,所以他們為 BD 團隊設定的 KPI 也是直接和用戶體驗掛鉤的,包括價格是不是便宜、提前預定期夠不夠短、訂單響應速度夠不夠快等。
目前攜程采購方主要有四類:
1)直簽資源方;
2)地接社,這其中一部分是地接社自己就是資源方,另一部分是地接社能夠高效采購到當地的目的地產品;
3)境內資源整合平臺,例如出國去、歡逃游,我趣旅行等,還有一些 B2B 的平臺,比如力行網絡,商品信息質量難以達到 to C 的質量,攜程內部團隊還會對產品信息(例如產品描述等)做改造;
4)境外預訂平臺,例如 GTA,BeMyGuide,GetYourGuide 等,攜程已經與不少此類平臺實現 API 對接,并且引入漢化。
潘飛認為,對上述四種平臺,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介入,最多就是人工和機器的結合,而且他判斷不會有更好的辦法。
之所以需要人工介入,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供應商并沒有做信息的結構化和電子化。潘飛說,由于 “行中預訂” 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信息的結構化對預訂的傳遞效率有巨大的價值,但需要有足夠的數據樣本進行科學的改善,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本沒有通用的解決方案。攜程通過樣本分析,設計了多種解決方案,但每種方案就只能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他舉例說,比如新西蘭一些做直升機活動的公司,資源方都是用紙筆做庫存管理,那么開發一套基于移動端的英文 PMS 并推銷給他們,針對一部分人群可能是不錯的解決方案,但推銷成本高、使用率低可能都無可避免,這可能是個科學系統的改善方案之一,但未必是最高優先級。
而一些之前專注于散客市場的地接社,比如泰國,香港,信息化程度較高,也能做到實時響應——因為即便之前是通過線下渠道分銷產品,也需要較高的信息化程度完成銷售和庫存管理。這部分地接社可以通過攜程后臺錄入產品并做庫存管理。但潘飛坦言,過去一年中,攜程做了很多代運營,即地接社提供相關產品信息,然后攜程員工手工錄入。
這主要是出于發展階段和效率的考量,因為攜程的商品一上線就會開始接受大量預訂,所以前期的代理運營有利于保證用戶體驗。經過一年的積累,他們已經為一部分地接社開放了后臺。但潘飛判斷,永遠有一部分代運營存在,因為有大量的海外地接社根本沒有漢語能力。
潘飛認為,上游信息化改造的問題,是平衡投入和可行性的一個優先級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某個時間段內與大型供應商做系統對接,反而更能提高行中預訂的體驗,響應速度夠快且提前預訂周期短。
所以攜程采用的是比較靈活的策略,除了那些做了系統對接、可以動態更新庫存的供應商之外,攜程也會買斷一些庫存,或者根據大數據判斷提前作即時確認。
人工介入的另一個方面是因為目的地產品的非標準化。潘飛說,目的地產品就像百貨公司,能拆分出十幾個品類,大的品類如用車,Wi-Fi,一日游,小的諸如滑雪,游船等,都是獨立品類,每個品類對信息結構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業務啟動之初,他們將目的地產品分成了門票、Wi-Fi 和其他三大類,最近開始對一日游,當地餐飲等開始做品類研究和優化。
例如一日游產品中,集合地點,出發時間,是否上門接送等結構化信息,都是這個品類獨有的一些特性,需要單獨管理。又比如在極限運動這個商品品類,安全性和保險信息是需要在前端(即用戶能看到的一端)做突出展示的,這就需要介入品類的運營管理。
你就可以想到,這個團隊有多龐大了。目前當地玩樂業務團隊有 200 人,近一半是境內外的 BD 和信息錄入團隊;其它為技術人員和客服人員。
除了上游獲取資源成本高之外,下游獲取用戶的成本也在逐漸高漲,這對創業公司一定不是好事,但攜程的做法似乎很難有借鑒的空間。一方面,“行中預訂” 的大趨勢之下,html5 還沒確立在移動端的優勢,所以短期還是 App 的天下,而新增 App 下載的成本已經非常高,這就是 OTA 巨頭的天然壁壘。
另一方面,要想避免 App 被卸載,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用戶粘性。而這里我認同潘飛的觀點,保持用戶粘性,要么是高頻、剛需產品,要么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目的地產品自身低頻、低客單價,服務環節又是由第三方來完成,也很難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攜程雖然不做服務,但是能夠通過機票、酒店等其他品類,撐起頻次,維持用戶的粘性。
攜程的介入,無疑擠壓了目的地產品類平臺的空間,但也許攜程在非標、碎片化類產品上的做法,值得其他行業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