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旅游畫冊是司空見慣的宣傳品,在旅游業歷經幾十年發展后,它似乎成了“雞肋”。不管畫冊印得多么精美,人們每每在收到饋贈以后,隨意翻閱一下就棄之如敝屣,有的甚至連塑料包裝紙都懶得拆開。個中原因多種多樣,問題癥結是特色和魅力不足。
不久前,我去匈牙利,接待我們媒體團的匈官方贈閱了一本《布達佩斯360》攝影畫冊,雖然頗有些重量,但翻閱后愛不釋手,還是把它帶回了國。
這本書給我明顯的幾點感觸:
一是拍攝角度新,180度的全景畫面,給人以超常開闊的視野。
二是目標選擇定位新,我曾兩次到訪匈牙利,參觀了代表性的若干景點,但畫冊中的不少場景是首次看到,景點僅占其中一部分,較多的是當地歷史文化。
三是選編目的“異類”,這本畫冊雖是宣傳城市形象的,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外事往來,但并非限于旅游者賞閱,為什么這樣選編,背后應有創作者的良苦用意。
聯想到當下國內出版的旅游畫冊,近些年確實突飛猛進、長足發展,無論是種類與選題,還是印數和質量,都大大超過了從前,但閱讀者興趣似乎不升反降,宣傳效果也呈遞減之勢,這就意味著有些宣傳費用在做無用功。
這就不由得讓人思考旅游畫冊的一些問題:
第一,宣傳怎樣的目的地形象?
無論是省市,還是縣鄉,歷史人文景象風物千差萬別,出版畫冊的目的都是為了有所反映,也必然要有所主導,有所取舍。當地人引以為榮、引以為豪的,未必就能贏得旅游者青睞,游客的興奮點往往不是當地干部的政績工程;面面俱到地展示人杰地靈,未必好于去粗取精、畫龍點睛;堆滿畫冊的旅游美景,未必就能抵得上非景區的市井文化,如反映市民生活的公共廣場、商業集市、文化中心等。
第二,采取怎樣的選編標準?
對一個城市或旅游目的地來說,所要編輯出版的旅游畫冊,是想喚起旅游者的興趣,還是想全面反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這個定位關乎畫冊的命運。《布達佩斯360°》反映的是城市風貌,有令旅游者感興趣的一面,但選材不局限于旅游景點,而是放大到城市的歷史建筑和人文生活,雖然不都是最佳光影效果下的美圖薈萃,但讓人看到了城市近乎全貌的“畫像”,看到了照片背后耐人尋味的文化魅力。按照國人的思維,其路子似乎走偏了,其實這未必不是一種創新,宣傳推介也不可能只有單刀直入才好。國內宣傳推介旅游的圖書,琳瑯滿目、花樣迭出,有攝影畫冊,有游記匯編,有旅游攻略,有導游導覽,但集思想性、文化性和審美性于一體的很少。圖片越美越靚,雖可激發游興,但也就與現實反差越大,且難以避免重復或雷同。因此,圍繞主題、適當展延、兼容并包,把一些非傳統旅游吸引物吸納進來,或許會出新、出奇、出魅力。
第三,采用怎樣的視角?
國內見到的旅游攝影畫冊,大多采用單反相機的標準或廣角鏡頭拍攝,有的采取大畫幅相機攝影,但基本都是慣常的視角,視覺沖擊力不夠強。久而久之,閱讀者的審美也就習以為常。《布達佩斯360°》最大特色是以180度旋轉拍攝,這種非常規的、新穎的視角,把主體景物的關聯環境交代得一清二楚,即使讀者曾經熟悉的一些場景,表現到寬廣的畫面上也迥然不同,那種縱橫開闊的視野,連綿延展的周邊環境,讓閱讀者的視線久久不愿離開。
第四,采用哪一種語言?
我得到的這本《布達佩斯360°》是一本中文畫冊,能夠讀得懂、看得進,讓人覺得格外親切。對匈牙利人來講,中文肯定是該國的小語種。按我國官方統計,國人每年首站前往該國有2萬多人次,對方統計年接待中國人9萬多人次,這說明使用中文的不是大眾群體。盡管如此,人家還是翻譯成了中文,說明充分考慮了傳播的細分化和有效性。聯想到目前國內出版的旅游畫冊,種類雖已汗牛充棟,且大都是成批量制作,但譯成外文的寥若晨星,“小語種”“小印數”的外語讀物稀少。不管受贈者操的哪國語言,基本上只有英、日、韓、俄語幾種選擇,管你讀得懂、讀不懂,反正就是這幾種外語版本。其實,仔細想一想,畫冊既已編成了,多多翻譯成一些外語種類,就真的很費勁、很花錢嗎?其實更多的是一個觀念和習慣問題。
旅游宣傳競爭現已白熱化,各地什么招數都用,多大的手筆都有。但旅游畫冊作為最常見的一種宣傳工具,是否也應與時俱進、咸與維新,是否也應猛踩剎車、幡然醒悟?回答應是毅然決然的。只有堅決創新創意,切實吸引讀者注意力,我們的宣傳才會更有效,投入才會有更大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