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5年對于互聯網創業和投資來講,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從年初的風生水起,到年底的風平浪靜,切換的有點突然。一時間,似乎創業者和投資人都突然找不到了熱點,開始原地打轉。趁春節假期回顧了一下2015年的點點滴滴,試圖給發生的一切找個合理的解釋。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互聯網創業進入了Hard模式。
從幾張圖表開始說起吧:
移動應用占多平臺消費互聯網產品使用時長的比例
Source: comScore Multi-Platform Metrix, UBS
由于沒有中國的數據,就用了美國的數據,相信趨勢是一樣的。毫無疑問,移動對于PC的取代是摧枯拉朽的。不到兩年的時間,用戶的上網時間分布,已經從50/50變成了80%在移動終端。而期間所有轉身慢的公司,都成了這個時代的恐龍。同樣,亂世出英豪,這一交替的過程,也造就了今日頭條等一批移動時代的明星公司。
但不幸的是,對今天的創業者來說,PC往移動更迭的“亂世”正在迅速結束。15年開始,智能手機用戶的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失。
Source: Strategy Analysis
而這,只是一半的壞消息。另外一半是:互聯網巨頭正在完成布局,開始收緊對于用戶的控制。
MAU(月獨立用戶數)排名前20的產品里面,只有微博、美團和Wifi萬能鑰匙是非BAT的。
除了用戶數量的覆蓋,巨頭對于用戶使用時長的侵占也是碾壓式的。
用戶時長前20名的名單里面,只有今日頭條、同花順、搜狐視頻和陌陌是非BAT的產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微信已經不知不覺的占領了我們1/3到1/2的手機時長(下圖是我的手機電池消耗情況截屏)。而微信今天仍然沒有商業化、規?;尼槍Φ谌降牧髁糠职l機制,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流量黑洞。
把上面的這些壞消息疊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2015年流量獲取變得這么困難,甚至瘋狂。而消費互聯網公司為了獲取流量,都紛紛開始導向傳統媒體、甚至人肉的方式。
電視臺:特別是綜藝節目,再次成為了互聯網產品投放廣告的標的。
戶外媒體:我家小區電梯的分眾框架里面,互聯網產品廣告幾乎沒有下過線。看看分眾的股價就都明白了。;-)
地推:不可思議的,互聯網產品開始用人在地面獲取C端客戶。對比當年攜程在機場、火車站發會員卡的時代(互聯網滲透率低、用戶低頻高客單價),時代倒退了15年。
補貼:在這波O2O之前,互聯網因為“免費”而經常被人質疑商業模式。這次更進一步,倒貼了。確實是考驗創業者和投資人智慧和耐受力的極限。
當然,這流量枯竭的環境下,也還是有不少公司抓住了特有的機會,異軍突起:
動漫類的產品:仍然有低齡的增量用戶和人口紅利,相對而言,流量獲取的成本還比較低。
利用社交媒體:從9宮格到微信群獲客(e.g.拼好貨)到分散化的社交流量聚集(e.g.紅人電商)。
說了這么多令人沮喪的壞消息,還是要振奮一下精神,分享一下我認為的hard模式下創業機會:
流量環境對于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是公平的。沒有了容易摘的果子之后,產品/運營出色,留存率好的公司,在這個環境里面更容易跑出來。從起步的時候,就注意對流量、留存、用戶行為的分析,精益創業的能力在當下更容易成為核心競爭力,甚至是unfair advantage??咳谫Y沖量的粗曠式增長,會迅速成為過眼浮云。==> 這是一個對安份做事的“好人”更有利的環境。
把錢和資源用在打造獨特內容(媒體型產品)/供應鏈(交易行產品)上:在這個獲客越來越難的時代,這是保證口碑和長期留存的最好辦法。今天,用戶的選擇太多了。沒有獨特的內容,就只能靠價格、補貼這些手段飲鳩止渴。==> 啃硬骨頭才能長期脫穎而出。
找一些對流量依存度相對較低的產品:比如互聯網金融的資產端、打造交易和服務閉環(做服務交付而不僅僅是流量分發)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家應該一股腦的去做B2B,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戰場,有著其自己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逃避hard模式而轉身做B2B肯定不是正確答案。
不放過轉瞬即逝的流量紅利:網絡視頻,特別是最近紅得發紫的直播,可能是個不錯的機會。制作有創意的植入或病毒性的短視頻,會是一個不錯的機會。還記得當年在微博流量紅利基本消失的時候,杜蕾斯的病毒性話題營銷?;-)
每次經濟下行、股市蕭條的時候,都會出現偉大的公司。希望這次宏觀經濟和流量環境的疊加,能創造出更多的驚喜,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