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每次用滴滴打車或uber約車出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慨于“分享經濟”模式給人帶來的便利和優惠,但你可曾想到,在最初,“分享經濟”并不是人類有意為之的“發明創造”,它只不過是一次無心插柳的意外之喜而已?
其實,不止是共享經濟,很多偉大企業和商業模式的創立,在最初,都不是基于偉大的理想,他們或許只是因為生活所迫,或許是因為某一次“意外事故”。
交不起房租,他們推出了“共享經濟”
“分享經濟”模式的鼻祖并不是uber,而是美國的創新企業Airbnb——它的業務模式,就是讓人們把自己空余的房間或者房子拿出來出租給旅客。
據Airbnb創始人之一Nathan在接受《創業美國》節目采訪時披露,他們三個創業小伙伴當年創辦Airbnb的時候,根本沒有“分享經濟”這個名字,只是因為付不出房租,才想到把自己房間出租給來舊金山開會的人,這之后才萌生創業想法。
Nathan Blecharczyk、Joe Gebbia 和 Brian Chesky,這三個以前沒錢租房子的窮光蛋變成了如今的億萬富豪,還因為開創了分享經濟這個商業新方向,開始影響世界經濟的格局。
為了吃貨女朋友,他創辦了Ebay
很多成天上淘寶的家庭主婦或許并不知道,淘寶并不是馬云的原創,它最初借鑒了美國電子商務巨頭eBay的模式。而eBay那含情脈脈的創立史,是非常值得八卦一番的。
eBay創立于1995年9月,當時Omidyar的女朋友酷愛收集Pez糖果盒,卻為找不到同道中人交流而苦惱。于是Omidyar建立起一個拍賣網站,希望能幫助女友和全美的Pez糖果盒愛好者交流,這就是eBay。Omidyar沒有想到的是,eBay非常受歡迎,很快網站就被收集Pez糖果盒、芭比娃娃等物品的愛好者擠爆 。過去的二十年,eBay發展迅猛,給千家萬戶帶去了生活的便利,2015年,eBay的銷售額達到215億美元。
一次“課堂作業”,催生了Google
1998年9月,25歲的拉里·佩奇和24歲的謝爾蓋·布林決定合伙開個公司,公司提供的唯一服務就是搜索引擎。這就是Google。而Google最早脫胎于1996年1月誕生的BackRub,后者最初只是佩奇和布林的一個課題實驗。
有一天,兩人驚異地發現: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數位導師知道的BackRub系統。兩人興致勃勃地準備出售BackRub,但當時各大門戶網站對這項技術非常冷漠,佩奇和布林決定自己干。于是,Google就在一個車庫中誕生了。
嫌別人的網站太low,他們創辦了Yahoo
楊致遠和大衛·費羅最初認為自控軟件有很多的創業機會,便選擇了這個研究方向作為創業實驗田。但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方向的創業機會已經被幾個公司壟斷,留給他們的并不多。就在他們萬分沮喪又百無聊賴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一日,兩人無意中登錄了一個叫“梅爾玫瑰”的搜索站點,盡管該站點內容空洞貧乏,缺少新意,但整個站點采用分類目錄的做法吸引了他倆。為什么不組織一個像這樣可供登錄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詢內容的站點?這種創新的思路引導了雅虎的誕生,并成為后來雅虎建立網站的技術方向。同時由于關鍵字技術的使用,查詢速度更快,遠非從前那些僅供上網者誤沖誤撞的搜索引擎可比,用楊致遠的話來說:“雅虎是大器晚成的網絡巨人。”雖然現在雅虎已經沒落,但誕生時期還是很美好的。
學生不許用手機,“變態”的校園文化催生了Facebook
大家都知道扎克伯格從哈佛退學創辦了Facebook,卻很少有人知道Facebook的創意種子根植于扎克伯格的高中時代。
2000-2002年,扎克伯格在菲利普斯?艾克賽特學院學習生活,這所知名度很高的寄宿制高中,是十大名校組織的一員,學院管理高度嚴密,學生只能在校園活動。同每個新生一樣,扎克伯格也拿到了屬于他的那份埃克賽特學生指南——這份“照片地址冊”(The Photo Address Book)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Facebook”。
“Facebook”照片地址冊一直是埃克賽特等學校學生社交生活和文化的主要部分。學生不允許帶手機到學校,而學校宿舍里年年都有大量的學生來來去去,他們的宿舍每年變更一次,手機號碼也是年年有變,所以這些“Facebook”是學生社交活動的寶貴資源。
當然,這些地址冊不僅幫助學生尋找和聯系同齡人,而且成為同學好友之間的文化紐帶,學生通過這些手冊可得知同齡人的住處,誰發跡了誰過得委屈,誰跟誰成為一對,誰有了家庭生了小孩等等。聽起來跟如今的Facebook非常相似,對吧?當然,受到照片地址冊的影響,早期的前網絡社交文化已有苗頭,在扎克伯格還沒接觸到它的時候,它已經在同學們之中火了起來。陰差陽錯,扎克伯格只是恰巧接觸到了然后融入進去而已。
上面提到的“意外帶來的成功”,都是互聯網產業的例子,當然,在傳統產業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偉哥——副作用的正確使用
1992年,一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研究出一種名為Sildenafil的藥物,希望用它來治療心絞痛。但在臨床試驗中,他們發現這種藥物對心臟或心絞痛幾乎無用,但對男性生殖系統有著巨大的副作用!于是實驗室便順水推舟推出了一個名叫“偉哥”的東西,并迅速席卷全球的市場。當然這背后的巨大獲益者就是美國藥企輝瑞公司。
邦迪,意外成就了這款最暢銷的產品
1920年,強生公司員工厄爾?狄克森因為太太使用菜刀時不小心割了一個傷口,于是替她制造了一種隨時可用的藥膏帶。這種藥膏帶由一小片紗布和特別的涂敷料加上外科用膠帶構成,這樣整個藥帶就不會粘在皮膚上。狄克森與營銷人員談到自己的發明,他們決定在市場上實驗這種產品,經過初期的緩慢起步和不斷的積累,“邦迪”成為強生歷史上最暢銷的產品,進一步強化強生進入消費者產品的“意外”策略。
一次過失,讓杜邦發明了尼龍
1928年,一家化學公司試驗室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不經意——也許是個過失——讓一個燒鍋始終開著過了一個周末。星期一早晨,主任化學師發現燒鍋中凝結的材料可以拉出纖維。這是個令人振奮的發現。后來,在此基礎上,他們終于找到了制造尼龍的辦法。這家公司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公司——杜邦化學公司。
可能有人會不以為然地說:“這不過是瞎貓碰著死耗子而已。”但是德國人肯定不會這么說,因為在德國的一家大型化學公司的試驗室里,同樣的情況發生了多次,而且時間比杜邦公司的發現早得多,可他們每次都把凝結纖維給倒掉了,于是一切又得重新開始。看來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機會屬于有心人。”
德魯克:利用意外的成功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將創新的來源歸納為七個,“利用意外的成功”便是其中之一。在論述創新的七個來源時,德魯克甚至還把“意外的成功”列為第一項加以討論,而且筆墨濃重,舉出豐富的案例加以論證,足見他對這一創新來源的看重。他明確地告誡管理者和企業家:
“沒有哪一種來源比意外的成功提供更多的成功創新機遇。而且,它所提供的創新機遇風險最小,求索的過程也最不艱辛。但是意外的成功幾乎完全受到忽視,更糟糕的是,管理者往往積極地將其拒之門外。”
意外的成功是對企業家判斷力的挑戰。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德魯克強調:在很多時候,“意外的成功”根本就沒有被發現,幾乎沒有什么人注意到它,更沒有利用它。其結果是,競爭對手可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它并受益匪淺。
意料之外的事件包括意料之外的成功和意料之外的失敗。這些事件的發生往往都不在人們的計劃之中,一旦來臨,很多人要么喜出望外要么驚惶失措。但是,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這些意外的成功或者失敗,對于他們而言,往往是改變命運或者創造歷史的契機,因為所有的意外都蘊含著必然。
他們的成功很多都貌似意外,但是憑借著敏銳的機會捕捉能力、務實的鉆研、不懈的堅持,最終將很多人沒有看到或者看到而沒有重視的機會,變為成長的天梯。
我們應當領悟和運用德魯克指出的“意外的成功”這一創新來源,用以豐富和指導管理實踐。當機遇閃現和來臨的時候,不失時機地、主動地捕捉它和駕馭它,積極為社會創造文明與財富。
【號外】以“融合·新生態”為主題的《執惠·2016中國旅游大消費創新峰會》將于6月16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屆時國內旅游、投資、體育、營銷、娛樂、媒體、戶外等近千名各界精英將齊聚一堂,直擊旅游大消費產業前沿,探索廣闊未來,分享最具創新性的產品體驗,聚合最優質的投資與營銷資源,積聚能量,共創價值。歡迎點擊鏈接查看詳情并報名:http://www.benpang.cn/activity/new-eco#j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