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 小程序的定位在變化?
1 年前的微信公開課,張小龍提出要做應用號,經過8個月的研發,小程序(應用號)開始內測。如果你有觀察從內測至今微信小程序提供的API、后臺功能等的變化,你會發現,似乎過去 2 個月微信團隊做的事比之前8個月還要多。
微信團隊有1000多人,參與小程序項目的人也至少有二三十人,如果這是一個創業公司的項目,顯然一年的開發周期太長了。況且,微信團隊已經有數年做公眾平臺的經驗,這樣一個平臺,如果純開發,可能一兩個月就能完成。
是什么原因導致1年后才發布當初被外界期待萬分的應用號?
我的理解是,微信團隊也在推演小程序的定位,在過去一年,尤其是內測前的8 個月,他們可能推翻了多個版本。
1.1給服務號接棒的小程序
雖然服務號上誕生了招商銀行、朝夕日歷、助理來也、Yoli口語等優秀的服務號,但不可否認的是,服務號生態遠遠沒有訂閱號的繁榮。
我們能輕松查到,像一條、二更、新世相等公司,通過運營訂閱號,獲得了豐厚的融資,訂閱號領域也出現了很多周邊服務,比如WeMedia,這家為訂閱號提供服務的公司已經在新三板上市;比如新榜,這家公司匯聚了非常多的訂閱號數據。
前面提到的3個訂閱號,他們初期只做了訂閱號,獲得了投資,但你幾乎沒有聽到多少公司是「只」做了服務號,然后做得不錯而獲得投資。
雖然我們不能只從一小部分產品獲得融資的情況去判斷某個平臺是否足夠繁華,但毋庸置疑的是,整個訂閱號生態被曝光、被投資的總量相對服務號多了幾個數量級。
如果訂閱號是微信無心插柳締造了一個新的創業生態,那么服務號顯然是微信想仿照訂閱號的路線,把內容之外的東西,也連接到微信,這些內容之外的東西,就是服務。
可惜的是,服務號發展得遠遠沒有訂閱號好,但微信從戰略層面上,是希望連接一切的,如果服務號沒有很好地解決「微信連接一切」的目的,是否應該有新的產品來完成這個使命?
我相信,這是小程序(應用號)誕生的背景之一,它要接棒服務號,連接更多服務和場景。
1.2連接新場景的小程序
利用小程序提供的框架和 API,開發出來的程序體驗是優于HTML5的,于是在9月底剛開始內測時,業界就出現了很多爭論,包括小程序會不會替代 HTML5,會不會替代app。這些討論都是脫離場景的。
如果說App會被替代,它肯定不是被小程序替代,而是被微信替代,因為我們在微信里已經能找到90% 以上的常用服務,完全不需要去下載一個 app。
不久前,張小龍朋友圈發了這張照片:
照片中你能看到,在安卓系統里,小程序能直接「釘在」桌面,就像一個app 那樣。仔細觀察這張圖,你會發現大多數都是中大型公司的產品,比如去哪兒、貓眼、攜程、海航等。
如果我們認同,張小龍分享的照片,代表了當時微信對小程序的期待,那么,當時小程序的定位就是要替代原生app,讓用戶在微信里就能瞬間獲得服務。
然而,在微信公開課上,他卻舉了這樣兩個小程序的例子:
在公交車站,你掃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下一輛公交車到站的時間
在汽車站,掃一下汽車站的二維碼就可以購買車票,而不需要排長隊
如果我們認同,張小龍的演講,代表了當時微信對小程序的期待,那么,這個時候,小程序的定位其實是連接更多線下場景。
我相信,過去一年,張小龍本人也好,小程序團隊也好,都在不斷思考和推演,小程序到底要解決哪些需求,滿足哪些場景的需要。從最新在外界看到的信息來看,似乎,小程序希望更多地連接線下。
1.3既替代服務號又連接新場景的小程序
實際上,從功能角度,小程序替代一些低頻的app和體驗不佳的服務號是合情合理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對開發者有好處,對微信也有好處。
另一方面,線下仍有很多未被連接的場景,微信期待用小程序去連接這些場景,戰略上,也是符合邏輯的。
外界對小程序的期待不斷在變化,微信對小程序的定位,也一直在推演。從外部看到的信息來看,微信似乎更偏向于連接線下。
為什么?
2 小程序想要連接一切
2014年11月,馬化騰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騰訊要「連接一切」,要成為互聯網連接器
毫無疑問,連接一切的重任落在了微信身上。
何為連接一切?
連接人與人
連接人與服務
連接人與商業
連接人與物品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第一個版本的微信已經實現,目前,微信已經有超過8億的日活用戶,幾乎每個有手機的中國人,已經被微信連接。
人與服務的連接,也基本上通過服務號和微信內置的服務連接起來。這里所說的服務包括了內容。我們可以在微信里完成閱讀、購物、娛樂等。
人與商業的連接,一個層面是建立在服務上,另一個層面是建立支付手段上,從這個角度,微信也已經連接了商業。
然而,物品仍然沒被連接。
一張桌子、一支筆、一臺空調、一輛公交車、一只狗……都沒有通過微信與人產生連接。
微信以及騰訊的野心是要連接一切,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物品沒有被電子化,沒有被電子化意味著無法被連接起來。
怎么辦?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很多「智能設備」出現,很多創業公司強行把芯片塞進手表、空調、自行車、水杯、臺燈等現實世界的物品里,然后通過手機的app與這些物品產生連接。
似乎這是解決人與物品連接的好方法,然而,我們不可能在所有現實世界的物品里都塞上一塊芯片,那么,這些物品該如何被連接起來?
一種很容易想到的思路是,利用圖像識別和AR技術,通過攝像頭,把現實世界的物品一一識別,就像以下這張「科幻」圖片一樣:
然而,如果你玩過最近支付寶推出的AR紅包,你會發現,計算機還遠遠不能精準識別物理世界的物品,換個角度、變換一下光線,就會出現識別誤差,我們也不可能花時間讓機器360°掃描所有物品。
那么,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實現人與物品連接的「折中」解決方案有可能是什么?二維碼。
設想一張桌子、一支筆、一臺空調、一輛公交車、一只狗……上面都有一個二維碼,通過掃碼,我們能進入相應的服務,比如桌子的二維碼告訴你桌子的產地,公交車的二維碼告訴你下一輛車什么時候到你不用著急擠上去,狗身上的二維碼記錄了你與它之間的回憶……
似乎,通過一張簡單的黑白二維碼,我們就能輕易把現實世界的物品「拉到」電子世界中去。二維碼成為了現實世界和電子世界的超鏈接。
你可能會問,難道AR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么?二維碼那么丑。可是,剛才說了,圖像識別技術并不成熟;難道用 NFC 芯片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么?每個物品都貼一個NFC芯片不更方便么?況且 NFC 成本那么低。可是,二維碼的成本更低,而且,不是每一臺手機都能識別 NFC,但可能中國每臺手機,都有能識別二維碼的程序 — 微信也好,支付寶也好。
所以二維碼成為了當前技術條件下,最有可能實現人與物品連接的「技術」手段。二維碼的背后,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服務,微信希望用小程序來承載這些信息和服務。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小程序就是微信嘗試通過二維碼連接物理世界的實驗田。
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張小龍舉的兩個例子,都是線下的場景。
其實,從小程序的功能限制上,也能看出這個偏向性。
3 人為的線上導流限制
微信小程序無法分享到朋友圈,甚至無法通過長按二維碼進入,也就是說,即使你在一個網頁或一篇訂閱號的文章里放上小程序的二維碼,用戶還是無法長按打開小程序。
用戶只能通過:
線下掃碼
搜索
朋友分享
來打開小程序。
微信人為地限制了小程序的線上導流,通過主動搜索進入,量顯然不會特別大,朋友之間的分享,擴散的速度也有限,可以說,微信在逼迫開發者嘗試線下的導流渠道。
這與微信想通過二維碼連接現實世界的戰略是具有一致性的。
4 為什么是線下?
如果前面的論述是正確的,那么,小程序的出現,要解決的就不是HTML5的體驗問題,沒錯,它是提高了網頁應用的體驗,但更多地,它是要解決商業問題。
過去1年,我不少創業圈的朋友都感嘆,五六年前,做一個純線上的產品,可能能養活一家公司甚至上市,但如今,開發一個純在線的產品,比如社區、比如工具、比如內容,已經沒有多少生存空間了。
App的世界已經趨于飽和,我們幾乎可以在App Store找到各種各樣滿足不同需求的app,每個app都在互相競爭用戶的時間,線上的競爭如此激烈,一個新網站或新app,可能一年只能獲得一個用戶10秒的使用時間。
面對這樣的現狀,作為一個創業者,如何才能獲得更多的用戶時間?
設想這樣一個圖景,你的創業項目是一本書,你最大的期望是希望用戶把書讀完。然而,用戶在閱讀時,可能一邊還在看微信,一邊在看綜藝節目,一邊還在吃著薯片,可能一個微信通知,就讓用戶離開了閱讀狀態,「專注」地去回復微信,你的用戶時間被微信「搶走」了。
那么,如果你有權力,可以把用戶都關在一個密閉的小房間里,并且能取走他們身邊所有電子設備和零食,只給他們一本書,他們可能一兩天就能把一本書看完。在這個小房間里,用戶的時間都是你的。
又或者,你的書有足夠大的吸引力,能持續占有用戶的關注度,用戶也可能很快地把書讀完。
再或者,你能證明,讀完你的書,用戶能馬上走上通往財務自由之路,用戶也可能很快把書看完。
在這個圖景里,書是你的產品,小房間是場景,吸引力就是你提供的精細服務。
在線上,我們已經很難把用戶裝進一個「小房間」里,讓它只能看書,因為面對屏幕時,用戶有太多選擇。
但在線下,用戶的時間是可以被某個線下場景獨占的,比如等公交時,被公交站獨占,吃飯時,被餐館獨占,那么,如果在這些用戶時間被獨占的場景,提供最適合這個場景的服務,是否更容易讓用戶從微信、從手游中離開,去使用這個服務?
也就是說,與線下的場景分享它所占有的用戶時間是有可能的。
就像張小龍在演講中提到的,如果你去到長途客運站,剛好你看到有個二維碼可以掃碼購買車票,顯然在這種場景下,你掃碼的可能性會比在線上時高,這樣,就相當于你原本被客運站獨占了時間,這個購票產品,在這個場景里,與客運站分享了你的時間。
這樣一種場景化的推廣方式,是否比在線上投放一個廣告更容易獲得用戶?實際上,線上推廣的成本已經奇高無比,而且往往很多推廣帶來的都只是一次性的用戶,不少創業者已經在思考如何通過線下場景化的方式更低成本地獲客。
小程序主推線下場景,除了帶著騰訊「連接一切」的目的,其實也迎合了挖掘線下流量的趨勢。
5 小程序想要最短服務路徑
微信試圖用小程序來重新定義服務路徑的長度。
過去幾個月,業界一直在討論微信對小程序的定義:即用即走、觸手可及。這一度讓開發者疑惑,因為如果微信你期待我做的產品是即用即走的,那為什么我要開發小程序?難道產品不應該想方設法粘住用戶么?
這種疑惑,是因為很多人把眼光放到了「即走」上面。事實上,好的產品用戶自然會回來使用,不必花小伎倆留住用戶,就像Google,你不會因為它給你提供了精準的搜索結果「即用即走」了然后再也不用,相反,下次想搜索時,你還是會打開Google。所以問題就變成,我們怎樣才能讓用戶判斷我們的產品是好產品?
用戶的時間很寶貴,要讓用戶第一次使用就喜歡我們的產品,顯然要讓用戶在最短時間里感受產品的核心,判斷是不是他想要的,而不是:
打開app,默認看幾秒鐘廣告
第一次使用需要花時間注冊
功能層層堆疊,難以查找
就像寫文章一樣,如果讀者沒有在短時間內判斷文章的價值,他就可能停止閱讀。
所以,如果我們做的產品確實是好產品,問題回到了「即用」上面,如何讓用戶馬上感受產品的好?
答案是 — 建立最短路徑。
如果我們認同,幫用戶節省時間的產品是好產品,那么,服務號就不是一個好產品。
我明明只是想買一張汽車票,我需要掃碼關注一個買票的服務號,關注后我需要花時間尋找買票的菜單,然后可能還需要注冊才能完成支付。為什么不能掃碼后直接購買?為什么要先關注?為什么不能在武漢掃碼就默認選擇武漢出發的票,在北京南站掃碼就默認選擇北京南站?
小程序沒有關注功能,它所期待的,是用戶掃碼后立即獲得服務,就像張小龍在演講時舉的例子,掃碼后立即購票,不用關注,也不用花時間尋找購買按鈕,甚至,掃碼后自動用微信帳號登錄,連注冊的時間也節省下來。
相比之下,小程序比服務號更節省用戶時間,縮短了用戶獲得服務的路徑。用戶在整個過程中是暢快且愉悅的,當他下一次需要服務時,自然會想起曾經「即用」過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推斷,微信之所以要逐漸用小程序替代服務號,是因為服務號并沒有為用戶建立比app更快的服務路徑,沒有節省用戶時間。
6 場景化的最短路徑
脫離場景講縮短路徑是耍流氓,不妨舉幾個例子。
6.1線下場景
一個小程序能生成10000個帶參數二維碼,用戶通過不同的二維碼可以進入同一個小程序不同的頁面。
拿前面公交車的例子舉例。假設某個城市,每一個公交站的每一路車的站牌上都貼了不同的二維碼,在等車的乘客掃某路車的二維碼,就可以知道該路車的位置以及預計到達時間。
如果拿服務號來做,也能生成帶參數二維碼,但用戶依然需要點擊關注和點對應的鏈接進入公交車的頁面。如果拿app來做,除了需要下載之外,我們還需要輸入想查找的公交車號碼。
顯然,小程序在等車這個場景中,縮短了用戶獲得信息的路徑。用戶將會更喜歡。
你可能會說,上面說的,用HTML5不也可以實現么?每一路車不就是一個不同的URL么?是的,但在這個場景里,HTML的體驗遠遠沒有小程序優秀。
所以,小程序可以縮短線下場景的服務路徑。
6.2社群場景
在《小程序的想象力》這篇文章里,我曾經說過,微信小程序是適合做垂直社交產品的。
你會發現,不管哪個產品里,但凡我們跟其他人建立了聯系,幾乎都會交換微信號,然后就在微信里繼續聊,而很少回到原來的產品。
因為我們的社交關系已經被微信牢牢握住。然而,每個人都有垂直社交的需求,比如,我喜歡看賽車,所以想跟其他喜歡看賽車的人交流;他喜歡旅游,想和其他驢友交流心得;A和B都是馮大輝的粉絲,他們想和其他大輝粉一起交流……
過去大半年,你會發現大輝經常在公眾號推他的小道消息讀者群,最初,這個讀者群是基于另一個app的,后來,這個app出了微信網頁版。
你可以很容易想象,從公眾號導流到一個app是很不容易的,況且,還是導流到一個非剛需的垂直社交圈子里。
路徑太長,用戶很容易流失。
設想小道消息讀者群,或者可能會有的「可能吧讀者群」是一個微信小程序,用戶在微信里就直接使用,轉化率是不是會高很多?
如果結合小程序可以在對話列表置頂、可以收藏、可以深度搜索的特點,這種垂直社交的轉化率和活躍度是不是會高很多?
所以,小程序可以縮短社群場景的轉化路徑。
6.3協作場景
和社群場景類似,以往我們要在手機上與同事做工作上的溝通或協作要通過微信之外的工具,但與外部合作伙伴的溝通又必須回到微信,信息在兩個工具之間并不能做很好互通,在這種場景里,溝通的路徑被拉長了。
設想一個公司內部溝通用的是阿里的釘釘,但與外部溝通依然是微信,假設(不過不太可能)阿里做了一個微信小程序版本的釘釘,這個公司的協作和溝通就可以全部在微信里進行,不管是信息的傳輸路徑還是員工的協作路徑,都被縮短了一大截。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做小程序就是縮短了路徑?因為絕大部分中國用戶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被微信這個「場景」霸占了,通過小程序,可以與微信分享用戶的時間。
所以,小程序可以縮短協作場景的溝通路徑。
7 小程序生態的3個階段
這篇文章其實是比較發散的,如果你已經讀到這里,那么,讓我們回到小程序本身吧。
因為寫了不少關于小程序的文章,過去幾個月很多人問我小程序適合做什么,應該怎樣做,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小程序是一個生態
這個生態希望連接更多線下場景
生態里出現的產品,會分3個階段
這3階段分別為:
7.1摸索與搬遷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開發者的摸索和互聯網公司的搬遷為主。開發者會在這個平臺做各種小玩意嘗鮮,看看能玩出什么花。互聯網公司會把已有的業務,復制一份到小程序平臺,比如美團、攜程等。
這個階段里,會出現各種圍繞小程序生態的產品,比如:
外包
快速拼裝小程序的服務
培訓(比如有可能學院)
數據統計(比如阿拉丁)
廣告聯盟
小程序商店
這個階段,大家都在摸索。
一句題外話,我認為小程序商店對用戶來說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小程序的獲得應該是場景化的,而不是通過在商店探索獲得,試想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在App Store探索新的app了?但對開發者來說,用來研究競爭對手,是個不錯的工具,用來做數據服務幫助廣告主做投放決策,也是不錯的,本質是,這是個to B的產品。
7.2工具階段
因為大部分嘗鮮者都是互聯網公司,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線下能力是比較弱的,如果要針對微信場景做深度嘗試,從成本等角度考慮,他們會優先尋找基于微信的線上場景。
互聯網創業者的嗅覺很敏銳,他們會很快找到用戶在微信里未被滿足且能用小程序滿足的需求,前面提到的社群場景、協作場景有可能會在第二階段出現。
7.3場景化階段
有了開發者的嘗鮮和互聯網公司的產品搬遷,小程序已經逐漸為人所知,真正的場景化小程序會在這個階段出現并被推廣到普通用戶身上。
這個階段強調的是場景化和本地化,線下的流量在這個階段可能才被真正激活,被真正地連接起來。
8 通過小程序看趨勢
小程序的本質是提供一種服務觸手可及的能力,并建議開發者嘗試連接線下場景,一方面為開發者帶來新的流量,另一方面,幫助微信構建更大的帝國。
這篇文章的目的,與其說是分析微信想要什么,不如說通過微信小程序看創業的趨勢,因為小程序想要的,其實也是創業者想要的。
前面舉例的場景化最短路徑,如果支付寶也做一套應用號,我相信他們也會采用同樣的思路。
舉這些例子,包括分析微信為什么要讓小程序先主攻線下,并不是想說微信有多精明,而是想通過我觀察到的現象,抽離出一些趨勢,比如線上已經沒有太多流量空間但線下依然有可連接的機會,比如能幫自己節省時間可能是用戶越來越看重的產品特性,比如場景化的精細運營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即使沒有小程序,這些結論在2017年依然成立,甚至接下來幾年,也是做產品、創業時應該花時間去思考和實踐的。
*本文轉載自可能吧(微信公眾號:knbknb),作者阿禪 Jason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