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40年前,1979年7月15日,對中國旅游業而言,為不尋常的一天。
當天,75歲高齡的鄧小平徒步千余臺階,登臨黃山高點,并發表“黃山講話”,親手拉開整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歷史大幕,定調其發展路徑,中國旅游業由此與改革開放同步,乃至成為改革開放的突破口。
“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黃山是個發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這是“黃山講話”中的重要三句,改變了黃山,也改變了中國旅游業。
破冰之后的中國旅游業,在過往的40年間已展示了它應有的圖景,盡顯遼闊,驗證了鄧小平的遠矚之見。
文旅融合,進階文旅大消費時代,由旅游到文化旅游,中國旅游業(文旅業)也正在登臨它的“黃山之巔”。但新文旅時代的到來,美好之下也盡顯市場的殘酷,依然有待解的產業桎梏、需革除的產業之弊,下個10年、20年,乃至40年,中國文旅業將如何躍遷?
“黃山講話”拉開旅游業大幕
在由“黃山講話”揭開中國現代旅游業發展大幕前,中國旅游業幾為空白,旅游業務的屬性多為行政接待,以及賺取外匯的渠道之一,離產業化尚遠。
反觀國外,彼時旅游業已是火荼之勢。公開數據顯示,新加坡在1978年的人口只有200多萬,不足300萬,但每年吸引200多萬外國游客、旅游外匯收入達10億美元,后者為中國的5倍。
1977年至1979年間,鄧小平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已然感受到旅游業發展的空間與潛能,新加坡的旅游業發展尤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并在后來一段時間里成為中國旅游業學習的對象。
旅游業成為彼時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公開信息顯示,從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10個月時間里,鄧小平連續5次較為集中和系統地談到發展旅游業的問題,逐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旅游經濟思想體系,黃山成為“定調”及“破冰”之地。
1979年7月15日,登山望遠,鄧小平發表“黃山講話”,其中的內核包括不限于“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黃山是個發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
而在這些發展戰略定調背后,他還提到更多細節,包括“要搞好道路、交通、住宿設備,道路要很好地整修,將來要能開快車”,祁紅和綠茶的包裝要搞漂亮當紀念品,紙、墨、筆、硯文房四寶搞好包裝賺外匯等,旅游的市場要素、景區二消、旅游收入綜合性的思維已在此有所體現。
大幕啟開,不唯黃山,鄧小平還對北京、昆明、桂林、蘇州、成都、西安、新疆、上海等近20個區域提出旅游發展要求,要求它們發揮優勢,保護環境發展旅游。
在強調保護的同時,他所提到的“發展旅游要千方百計地增加收入”、“發展旅游要吸收外資、引進管理”等理念在塑造中國旅游業市場體格架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最早的3家中外合資企業中,旅游業占2家,分別是建國飯店和長城飯店,引進外資及外國旅游企業的市場化管理制度等開始“浸入”中國旅游業。而為更多的推動市場化,鄧小平彼時還提出“全國要搞若干個旅游公司。公司之間可以互相競賽”,推動了國內旅行社市場化改革,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開始增加。代理、外聯和接待的內外結合體制成為中國旅游業的特點。
“黃山講話”以及后面跟進的理念與舉措,大致“挖掘”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路徑。
1996年11月,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現B股上市,次年4月,又實現A股上市,黃山旅游被稱為“第一只完整意義的旅游概念股”。黃山站在了旅游市場的高峰,這亦算是給了那次“講話”直接的成效回饋。
1999年黃金周正式啟動, 2000年首個“五一”長假, 4000多萬人出游,旅游收入超181億元。以20年為一節點,中國的旅游經濟顯現出迸發的生機。
下一個20年,也由此開啟。
從旅游到文化旅游
20年,可盡顯遼闊。
由旅游到文化旅游,由旅游業到文化旅游業,2018年是中國經濟發展從量向質轉變的分水嶺,亦是中國旅游業(文旅業)的又一歷史關鍵節點,文化和旅游部應運而生,“上承廟堂之期,下接人民美好生活之望”,為文旅業的肩扛之責、前行之任,文旅產業已然成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55.39億人次,增長10.8%,入境旅游人數14120萬人次,增長1.2%,出境旅游人數14972萬人次,增長14.7%。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和旅游消費支出國。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旅游消費者境外消費達到1200億美元的水平,人均單次境外旅游消費達到800美元。這背后脫離不開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實際增長6.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實際增長6.6%。
消費升級趨勢下,人們出游頻次增加,旅游在人民生活中的剛需屬性愈加強烈,更注重體驗與品質,層級也已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出差到觀光旅游,再到休閑度假旅游,再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旅游業已由1.0版本接連迭代升級,進化到4.0版本,帶來更富層次、更高層級、更綜合立體的文旅消費。人民的文旅消費已與日常生活相融合,體現出“生活方式異地化”的需求本質。
這種需求折射到文旅業,是文旅業與其他產業的加速融合,實現自身擴體升級,旅游+文娛、地產、體育、教育、康養、工業、農業……主題公園、研學旅行、營地、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文旅新業態已不復從前。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達5.97萬億元,對我國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占我國國內GDP總量的11.04%,旅游業也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早前鄧小平在規劃旅游業發展路徑即提到旅游要變成綜合性的行業,不僅自身能賺錢,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同時發展旅游要和城市建設綜合起來考慮。
前瞻之言,遠矚規劃,旅游業的潛能和效力在上述的煌煌之巨數字中已得到直接驗證。而省級、市級等文旅綜合目的地的建設推進,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等也在展開關于城市產業轉型、城鎮化發展等新的想象空間,其間,旅游或文旅扮演著重要角色。
以黃山為例,其已集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于一身,黃山奇景、徽菜、名茶、徽文化、民宿、古街等,勾連并合,黃山市已成國際化旅游城市,帶來一種立體綜合的文化旅游體驗。
當前,文旅融合之大勢已成。而與勢潮同向,早在四年前,執惠基于對旅游產業發展路徑與脈絡的前沿洞悉,先行為之即提出文旅大消費理念,首倡詩與遠方結合之義,四年來切身踐行這一理念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即為聚合資源,鏈接上下游、釋放平臺優勢,賦能產業。
新文旅時代的下個40年
2019年,文旅融合落地推進關鍵之年,新的文旅圖景已在展開。“十三五”期末日近,旅游業所負期許也漸至“交卷”驗證之時。
按此前既定“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十三五”期間城鄉居民出游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游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到2020 年旅游投資總額達2萬億元,旅游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
從文旅項目投資境況或態勢而言,上述目標似乎不難實現。執惠曾梳理發現,2018年全年,國內文旅項目投資及簽約概算總額近4萬億元,其中華僑城概算投資5500億元占比超一成。
同時,2018年我國政府主導的文旅大消費產業項目(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教育)累計數量為1430個,投資總額達1.3萬億元,相比2017年分別增長5.9%和18.2%。
另據執惠不完全統計,今年截至1月中旬,半月內全國各地文旅項目簽約概算金額超2000億元,同比增長超一倍。
根據上述文旅項目投資脈絡來看,特色小鎮、主題公園和康養項目的投資還將走熱,這也契合了當前產業轉型、供給側改革,以及消費需求的大脈絡。
投資火熱、貼合需求,政府與社會資本對大文旅產業的走向都抱有加注期許之態。大略而言,文旅產業的整體向好態勢明顯,不過也有些許“暗影”顯現。
景區“破產”是為一例。威海大乳山景區、洛陽龍潭大峽谷、重慶龍門陣景區、成都秀麗東方、南京水魔方……構成了一個不完全統計的破產名單,市場變化、運營失策等,終將曾有或多或少的輝煌付水流去。
這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大勢之下,用戶在更新,需求在迭代,市場在優勝劣汰。
如黃山者,也已面臨景區容量制約難以做大存量、創新旅游產品供給不夠、新的營收增長點缺乏等問題,且日漸凸顯。其在2016年即提出“二次創業”,走下山以圖擴大業務外延,做大業務版圖。
但創業已近四年,創業維艱之態已顯,黃山重點構建的“一山一水一村一窟”創業版圖依然缺失重要的“一村”,優質資源劇烈爭奪中,尚未能將其補全。它的“二次創業”或漸入深水區,更多更大的考驗隨之而來。
今年上半年,華僑城也為其曾經的激進擴張開始了多樣“騰挪”,包括賣出多個項目股權,但債務加重、核心業務承壓等問題待解。
再看特色小鎮,潮起潮落,優勝劣汰趨向明顯。7月初,國家發改委公布了 “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這些經驗包括16個精品特色小鎮的5個方面經驗。此外,不少地方在淘汰部分特色小鎮之余,對于真正的特色小鎮給予了資金政策等支持。可見,真正的特色小鎮將具備更大的機遇空間。
穿透這些,我們能看到什么?以及可預見什么?
文旅融合,它既意味著文旅業進入一個更宏闊的市場層級。這包括千禧一代已是文旅業消費主力,個性化、移動化、體驗化需求將再提升;人工智能、5G、數字平臺、物聯網、區塊鏈、智能機器人、VR、AR、云技術……將更深度嵌入文旅業肌體,技術創新迭代將帶來更快的產業升級。
還包括到“十三五”期末,在線旅游消費支出預計占旅游消費支出20%以上,4A級以上景區或都將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全覆蓋;2020年,我國達到主題公園準入條件人群或將突破11億人,零售額將達120億美元,日均游客量將超過3.3億人次,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主題公園市場。
另一面,在新用戶、新需求、新消費、新場景、新體驗、新經濟、新技術等疊加交叉作用下,也意味著這個日漸擴增的文旅版圖背后或將是更多“赤膊化“的白熱競爭,項目策劃規劃,到業態產品的精準差異化打造,再到細至毫巔、一步不可踏錯的運營…….每一步都在“走鋼絲”。
大之革故鼎新,解產業之桎梏,除產業之弊,細則為文旅投資理性回歸、產品內容創新迭代、文旅融合的穩續而進。
40年前,鄧小平于黃山千余個臺階拾級而上,設定中國旅游業發展路徑。40年后,中國旅游業踐行路遠,進階而上,形成了更為繁復繁榮的產業鏈條,每個環節的企業與業者如執惠者,亦在更多尋求突破,以為賦能行業,更緊密鏈接上下游,共赴下個10年、20年乃至40年文旅大潮,共啟文旅產業新格局。
(本文作者曾建中,執惠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