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翠袖紅裙、寬袍廣袖、青衫白褂......一件件形制考究、韻味古典的漢服占據了95后漢服愛好者悅悅(化名)衣柜近三分之一的空間,“節假日出游或走親訪友,我大多會穿漢服。
近兩年感覺人們對漢服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有的路人看見我穿著漢服,他會告訴旁邊的人這是漢服,身邊的同袍(漢服愛好者)也更多了?!?/p>
如今,穿著漢服在各種公共場合出行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漢服亞文化正以勢不可擋的勁頭破圈逆襲。
多年關注國潮經濟領域的艾媒咨詢曾發布一組數據,2020年,我國漢服愛好者的數量規模同比增長45%,達516.3萬人,與此相對應的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同比增長40.7%,達63.6億元。據預測,2021年漢服愛好者規模預計將達689.4萬人,市場銷售規模預計將突破百億元。
而在十多年前,漢服是陌生的事物。
2003年,鄭州人王樂天身穿漢服走上街頭宣稱復興漢服,這是近代漢服首次出現在中國街頭,大眾多不以為意。2010年,成都一女市民身著曲裾,被路人誤認為是和服而遭到攻擊。更有網友用漢服證件照在進行婚姻登記時,以“奇裝異服”為由遭到拒絕。
歷經十余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成為一種備受年輕人青睞的服飾形制,逐漸從服飾層面的興趣新奇點轉變為社會層面的文化復興,其背后蘊藏的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
到底誰熱衷買漢服?
早先年的漢服還屬于小眾圈層亞文化,但近兩年其對于大眾的存在感已在變強,已大有從“圈地自萌”到“破際出圈”的態勢。
抖音“漢服”相關視頻擁有高達五百億熱度的超大流量;2021年的河南春晚上,《唐宮夜宴》演員身著的唐制襦裙火出圈;在近日剛剛播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2》成團夜中,張馨予、宣璐、董潔上演了一出漢服大秀,登上微博熱搜。同時《長安十二時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等古裝劇在服飾方面的重視讓漢服的魅力進一步體現,近期熱播劇《山河令》一套戲中漢服更是競拍出20萬元天價......漢服正在不斷走熱。
Z世代年輕人是漢服的消費主體。艾媒咨詢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超五成漢服同袍年齡為19-24歲,其次是16-18歲,占比為23.16%,且以女性消費者為主導。
95年出生的悅悅告訴執惠,她所在的西安某漢服協會中,各個年齡段的漢服愛好者都有,但比重還是年輕女生居多。
悅悅是在2015年西安花朝節活動上“入坑”的,五年來,她購買過的漢服大約有40件(套),“還沒畢業的時候,每月會從生活費里摳五分之一出來,購買300-500元之間的漢服,而且是在反復考察后,購買性價比更高的,工作之后每年花在漢服上的費用約在5000-8000元之間。由于花銷大,一般都會在搞活動的時候買,這樣可以節省一筆開支。”
不過據悅悅介紹,一年5000-8000元的消費水平,在漢服圈只能算中端,“我參加的漢服協會里,也有女孩年消費在3-5萬甚至更高?!?/p>
第一財經發布的《線上漢服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約五成的漢服愛好者擁有2-4套漢服,擁有5套漢服及以上的消費者數量約占15.3%,總體的漢服人均擁有量約為3件。對于單套漢服的價格,約一半的漢服消費者表示300元至500元之間為通常購買的價格帶,同時也有31.9%的消費者表示可接受500元至1000元以上的漢服。
其中95后年消費金額在200-1000元偏好相對更高;年消費金額10000元消費者中,90后消費者占比更為突出。
筆者在淘寶上搜索“漢服”發現,銷量比較高的漢服中,成套單價100-300元的“白菜價”漢服賣得最火。過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漢服,主要以手工、限量、定制等為賣點,銷量并不高。商家售賣的漢服中女裝比例更高。此外,漢服“周邊產品”僅一個發冠就能賣到幾十元、上百元。
有些漢服愛好者會將閑置漢服掛在閑魚上,做同等價位的漢服置換或折扣處理,對于一些愛好漢服但生活費受限的同袍來說是種很好的資源置換。
從上述信息來看,基本可以窺見漢服消費者的一些消費特征:1、95后女性是漢服主要消費群體,其中不乏一些購買力較低的學生,她們更加追求高性價比;2、90后購買力相對更高;3、在以女性消費群體為主的市場下,同時兼有小部分男性、兒童、婚慶消費群體。
在這個預計將突破百億元銷售規模的漢服市場背后,也隱藏著山寨泛濫的消費亂象。何為山寨?這要從什么是漢服、漢服的標準到底是什么說起。
漢服,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期間,具有獨特漢族風貌特色、蘊含華夏禮儀文化的傳統衣冠服飾體系,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
交領右衽、繩帶系結、上衣下裳、寬袍大袖、衣緣鑲邊等“形制”是傳統漢服的典型特征,也是漢服區別于時裝和其他民族服飾特征的標準。其形式、結構以及裁剪拼合方式構成漢服的“形制”,極為考究,包括"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按照朝代劃分,有晉制、唐制、宋制、明制。與時裝的立體剪裁不同,漢服采用平面剪裁工藝制作。
正因為漢服形制復雜,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普通商家設計服飾需要花費大成本去學習考據,導致工藝繁瑣、工期長、單批產量小。加之漢服消費者對“美”的需求個性化,需要單品更新速度快,導致邊際成本升高,影響盈利空間。
于是就有了一些商家投機取巧,模仿嚴格遵循形制要求創作的原創作品來制造山寨,工藝布料以次充好,再以低于原創漢服的單價售賣。
執惠在淘寶平臺上搜索發現,一款名為“清平調”的漢服在多家店鋪售賣。這款漢服的正版于2015年發售,目前顯示銷量為119件,單價約為500元。而其他盜版“清平調”售價僅在一百元左右,其中某一盜版的銷售量卻高達500余件。
一些缺乏識別能力且購買力有限的入門愛好者是“中招”盜版的“高發區”。
在漢服圈中,存在著一條“正”(原創)對“山”(山寨)的鄙視鏈。而一旦購入山寨漢服,就等于一腳踩在了漢服圈內的“鄙視鏈”底端,也因此勸退了一些正在觀望中的新玩家。
處在鄙視鏈最頂端的,是努力去挖掘復原傳統紋樣、服飾細節追求“形制正確”、尊崇穿衣流程和優質版型手工的漢服愛好者,他們被稱為“考據派”。
悅悅告訴執惠,擁有一件“漢服界LV”明華堂的高級定制漢服,是許多同袍的終極夢想。類似明華堂的原創品牌還有漢客絲路、十里明珠等,這些品牌造衣均以明代服飾實物為依托復刻,“形制正確”、品控嚴格、工藝考究、布料上乘,相較于幾百元的聚酯纖維布料漢服,真正的好衣服用的是真絲、綢緞,價格可達上萬元。盡管價格高昂,其官網顯示訂單服飾工期已經排至2022年3月上旬。
在漢服圈中,諸多派系的紛爭也從未停止過,除考據派之外,有講究衣服實穿性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是星女郎徐嬌;還有沾染魏晉仙風道骨系的“仙女派”,追求仙氣、美觀。這些多樣派系小圈子,構成了整體意義上的“漢服圈”。
“高顏值”撬動的百億市場
從內在需求來看,漢服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已不單是某種服飾的復興這么簡單,而是一種青年群體的需求表達。
服飾是一種具有識別度的外在個性表現,漢服群體通過漢服裝飾,一則滿足個體價值體驗,二則借漢服傳達自己傳統文化繼承者的信號,進而表明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互稱“同袍”、組建協會和社團,建立群體認同,滿足社交需求。
圖片來源:西塘旅游微信公眾號
筆者搜索貼吧、豆瓣等社交平臺發現,在全國遍布著各種漢服協會、漢服組織,給廣大同袍提供了學習漢服文化、分享交流的平臺,除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外,平日里也會不定期開展線上或線下活動。
同時,最為根本的一點是,漢服的高顏值承載了漢服群體的審美需要,寄托了他們的古風情懷。
從小就喜歡看古裝劇的悅悅,一直夢想著能變身成劇里衣袂飄飄的主人公,“變身古裝劇女主”和“高顏值”是她入坑漢服的主因,漢服的出現則是古風情結的承載物和衍生品。
漢服文化復興的助推力量,體現在多個層面;
相關政策引導支持
早在2017,相關權威部門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中提到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屬于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
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湘繡非遺傳承人成新湘提交議案,建議設立國家“漢服日”。漢服復興正在從一項民間運動,轉化為國學復興、民間信仰復興、傳統禮儀復興等大潮中的一條重要支脈。
節慶活動營造氛圍
悅悅生活在西安,每逢花朝節、乞巧節、上元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在西安各大景區舉辦的漢服活動上都有悅悅的身影。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市氣質與漢服承載的文化內涵契合度高,有著開展漢服活動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資源。
除西安外,北京、杭州、蘇州、洛陽、嘉興等城市都屬于漢服文化高地。
2018年,共青團中央為“中國華服日”正式“蓋章”,選定每年的三月初三(黃帝誕辰)開展文化活動,這是漢服運動在當前所取得的最顯著的發展成果,是漢服文化傳播推廣的官方聲音。
社區與影視IP齊“種草”
新媒體使得漢服文化在網絡空間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強化。
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正上演著漢服文化傳播戲碼。漢服愛好者通過圖文、視頻、直播等形式,整合極具多樣化的資源進行分享傳播,漢服商家入駐短視頻平臺,著不同形制的漢服模特在抖音短視頻平臺刷屏,這種分享與傳播行為就是一種“種草”。
作為二次元、亞文化的聚集地,Bilibili也瞄準了這一小眾圈層背后的垂直流量。Bilibili舉辦的漢服春晚既是官方“種草”,也是漢服愛好者的年度網絡集體狂歡,彈幕營造了一種集體在場的情境,跨越時間和空間,強化漢服愛好者對于同袍身份的意識。
圖片來源:西塘旅游微信公眾號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表示:“如果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使用了社交媒體,那么他購買商品的可能性將增加29%,并且使用社交媒體的消費者比不使用的人會花更多的錢?!?/p>
有數據顯示,有超過半數的網民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和影視劇對漢服產生興趣的。
漢服的復興符合也當下內容消費的大趨勢。近年來,隨著《知否知否》、《陳情令》等古裝影視劇IP的爆發,內容成為了漢服圈層崛起的加速器。不少漢服商家與影視IP聯名,例如,漢尚華蓮會在2019年打造的電視劇《知否》系列上線三周銷售額突破百萬。
隨著“同袍”群體的不斷壯大,某種意義上,漢服已不再是一個圈層內的獨自狂歡,而是以更具產品競爭力和商業價值的形態為更多人所看見。
從“種草”,到消費,一條漢服產業鏈正在逐漸延申拉長。
一方面,小眾消費帶動了新業態的興起。一些消費者因為價格等諸多原因,不愿意購買漢服,但是又想體驗,漢服體驗館的體驗功能和租賃功能滿足了這一部分人群。
漢服的特質也要求要有場景化的搭配體驗,因此漢服體驗館不僅賣漢服,還有漢服旅拍服務。
美團研究院發布的《2020新業態新職業報告》顯示,漢服體驗館成為2019年增速最快的生活服務業新業態Top3之一,在美團平臺上的交易額同比增速達到5.8倍。
漢服愛好者一般都追求穿戴的完整性,與漢服服裝生意相輔而行的,還有頭冠、發飾、鞋子、團扇、披帛等配飾銷量的大幅增長,甚至催生了“簪娘”這類職業。
另一方面,景區也在搶抓漢服流量紅利。曾有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身穿華麗漢服,與不夜城“人景合一”,景區巧用漢服增加文化附加值,使游客在景點和文化的連接中有了更深刻的體驗,通過短視頻平臺的病毒式傳播,大唐不夜城一夜間爆火。
方文山、徐嬌等明星做背書的西塘漢服文化節也是為典型一例。2020年第八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吸引了4萬多名同袍參與,景區游客達18.7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過億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官宣,西塘漢服文化入選浙江省首批文化和旅游IP庫。同時,國內眾多景區推出穿漢服免費入園的優惠活動,消費者和景區因漢服產生了更多連接,給景區打造更多產品和營銷提供了機會。
而當國內年輕游客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景點“打卡式”旅游,景區的個性化營銷變得極為重要。如何與亞文化更好地跨界聯動、內容故事化,其場景如何滿足漢服愛好者的沉浸體驗,如何借助亞文化流量進一步提升景區熱度,拉動二銷、增加營銷轉化率......景區亞文化+旅游的融合產品打造還有好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