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規劃范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這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頂層設計擘畫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流域的文旅業發展正進入全新周期。
其映襯的是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乃至共同富裕。
這自然也是我們理解新時代、新語境的重要入口。
執惠特推出“黃河大合唱”系列策劃,知宏觀,析微觀,看大局,找細節。
以下為第一篇。
今年是黃河流域的高層級政策密集年,其未來的發展路徑、走向都已有更明確細致的設定。
黃河流域有著直觀的兩面:
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根基深厚,同時擁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資源,具備打造中國文化屬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也具備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潛力;
另一方面,這里生態脆弱,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民生發展不足,以及區域協同發展還不夠,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精神內涵深入挖掘不足。
強化長板、補足短板,成為黃河流域的新命題。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等具體規劃,為“解題”提供了具體入口。
但挑戰不小,超億人口的文旅資源高地,能否形成一個新的文旅“共同體”高地?
黃河流域文旅發展,“頂級”設定的風向
經過多年演變,黃河流域文旅發展站在了一個歷史新高位。
2019年9月,國家高層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提到,到2025年,大運河、長城、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相關重要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利用,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綜合效益有效發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10月8日,中辦、國辦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成為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中“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單獨成章予以明確。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印發。
這些高層級的政策對黃河流域的文旅發展、生態保護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等思路、路徑都做了一定明確指向。
而這背后其實是多個核心要素的作用,包括不限于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生態保護、產業結構升級、區域協同發展,以及共同富裕。
透過黃河流域的新走向,上述這些宏觀要點,其實已經有了更多可觸及的實感。
我們大致做個分析拆解。
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強調和實質展現,緊迫性與必然性并立,既對外來文化有了更多包容性,也更尋求民族文化的外輸。
國家高層曾提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根,指的是中華文明產生于黃河流域;魂,是說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價值觀念和黃河文化一脈相承。
這代表了一個明顯定調和風向,比如黃河的保護和治理被提高到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以及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
黃河的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遺產眾多。但這些文化相對黃河流域文化來說,還屬于點或線的文化構成,目前黃河流域還沒有形成認知度很高的文化符號,或統領性強的文化IP,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黃河文化精華的凝練體是什么?在傳播外輸黃河文化,與其他世界綿厚文化對比時,要表達的內核是什么、實際的載體又是什么?這些都會對黃河文化的價值呈現帶來影響。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被強調許久,用意之一是,文旅/文化消費無區域邊界性,以及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對于文化的滲透影響作用不小。
對應到建設具備國際屬性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其文化符號凝練或文化IP構建,重要且迫切。
“十四五”規劃中除了涉及黃河文化旅游帶,還提到要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兩條“旅游帶”的信息描述差別是,黃河著重提到文化,以及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這在于黃河流域厚重文化既深植于人文景觀中,比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西安古城、洛陽古城、開封古城等,還有突出的自然景觀,包括瀑布、雪山、湖泊、濕地、草原、森林、荒原等豐富等地形地貌,分布于沿黃九?。▍^)中,既有差異化或獨特性,也顯現豐富系統性。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兩類突出資源,在黃河流域實現了疊加,是其獨特優勢,具備打造中國文化屬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這里做個推介,執惠將推出黃河流域專題報告,展現全面而前沿的黃河流域文旅信息,有興趣可以訂閱)
文化旅游帶自然不只落在文化和旅游層面,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社會經濟發展是另一層面。
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為流域城市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為生態保護和往前進一步提供的新的產業契機。黃河流域面臨很多突出問題。
上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其規范范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綱要》點出了幾個“最”: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
黃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沿黃各省區產業倚能倚重、低質低效問題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農牧業等為主導的特征明顯,缺乏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金外流嚴重,要素資源比較缺乏。
黃河流域最大的弱項是民生發展不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于此,基于保護前提下的文化旅游業發展,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又為新的產業結構轉型變革背景下,沿黃各省區打造升級新的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供直接的新產業支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積極要素。
而市場要素的更大效應實現,也在于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的有效配合,大區域下各省區的協同發展,比如長三角、粵港澳,提供了直接的范本。
但黃河流域現實阻隔明顯。
上述《綱要》提到,受地理條件等制約,沿黃各省區經濟聯系度歷來不高,區域分工協作意識不強,高效協同發展機制尚不完善,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高,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精神內涵深入挖掘不足。
黃河文化旅游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可以說是從上層推動沿黃省區的產業協同,為各省區提供直接的協同、協作載體。
我們常說當前進入了新時代、新語境,黃河流域的走向,其實提供了直接參考。
沿黃九?。▍^)協同,打造高地難不難?
黃河流域文旅業的進階,沿黃九?。▍^)的一體化協同,將是關鍵因素。如何在新定位、新政策及新環境下,在競合間找到各自的新突破點、彼此協作的新路徑,是它們的新機會與新考驗。
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已3周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繼續向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印發......區域社會經協同一體化發展,可以說正進入深水區,也可說進入新一輪推動周期。
其中區域文旅一體化,與此密切相關,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與成渝,4個文旅高地的形成,與各自區域協同發展相對走在前面有不小關系,尤其長三角的區域文旅一體化有更多動作,會對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帶來助益,黃河文化旅游帶難免有更多壓力。
上述《綱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內容板塊提出: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強化區域間資源整合和協作,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建設一批展現黃河文化的標志性旅游目的地。
發揮上游自然景觀多樣、生態風光原始、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鮮明優勢,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高品質旅游服務供給,支持青海、四川、甘肅毗鄰地區共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古跡等豐富人文資源,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和農耕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級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下游發揮好泰山、孔廟等世界著名文化遺產作用,推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大石窟文化保護力度,打造中國特色歷史文化標識和“中國石窟”文化品牌。
這些內容突出了幾點:
1、將文旅產業打造為支柱產業,定位高;
2、沿黃九?。▍^)要加強資源整合和協作,提高優質資源等市場要素的能效比和價值;
3、上游、中游、下游區域依據各自優勢差異資源,既做出自己的品牌產品,也注重差異化,不同產品組成文化旅游帶;
沿黃九省(區)多年來已有一些合作,包括不限于:
2010年5月,由三門峽市發起,聯合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陜西省西安市、渭南市,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等三省八市攜手成立了“黃河之旅”旅游聯盟,發布了《“黃河之旅”旅游聯盟成立宣言》,提出了共同構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共同塑造區域旅游品牌、共同推介精品旅游線路、共同打造區域旅游信息交流平臺、共同開展旅游市場營銷、共同搞好區域旅游招商、共同實施“黃河之旅”旅游聯盟互訪計劃等;
2011年5月,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沿黃九?。▍^)旅游部門在三門峽共同簽署《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倡議書》,成立“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形成了沿黃九省(區)“9+1”旅游合作機制,標志著中國最大的區域旅游合作體的正式成立;
2012年5月,“中國大黃河旅游十大精品線路”發布,每條線路均依次貫穿黃河流域九?。▍^),標志著“沿黃九?。▍^)黃河之旅旅游聯盟”的合作更加具體,大黃河旅游的概念更加明確;
2013年5月,大黃河之旅旅游聯盟開始由政府間合作轉入到旅游企業合作的新階段;
2014年5月,沿黃九?。▍^)黃河智慧旅游品牌建設啟動,成立了沿黃九?。▍^)全媒體旅游宣傳聯盟、中國黃河旅游市場推廣聯盟,推動媒體與旅游界的協作與互動;
2016年5月,沿黃九?。▍^)旅游部門在三門峽,發布“黃河旅游目的地城市共建宣言”,并啟動了 “九省聯動·十萬游客游黃河” 旅游目的地共建項目;
2020年9月,全國首家黃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數據)中心成立,將為沿黃九省區文化旅游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
更具體而言,沿黃九省(區)進一步合作協同已具備了一定基礎,同時文化的一脈相承,但各自的自然和文化的資源不同,以及各自的文化傳承保護和開發等邏輯、路徑等也有差異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層、文旅核心物。
沿黃九?。▍^)的各個城市,尤其黃河流域的重點城市,比如黃河文化節點城市,在某一個或某一類黃河文化中,具備代表性,并已打造形成一些差異化的文旅項目,乃至黃河文化旅游的產品供給體系。
在既有的頂層設計、建設框架雛形下,將這些重要節點、產品串聯成線、成面,擴大合作基礎,還要思考:
如何在個體的黃河文化旅游發展中找到各自的突破點,又能形成一個利益協同互促的共同體,合力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發展的高點?
同一個文化體系下,同一類文化或自然資源區域分隔下,如何處理現實存在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如何在跨多個行政區域的協同合作中,通過一個可行的頂層設計,建立一個更高層級的綜合協調機構,形成新的利益協同互促機制,協調和統籌整個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作為參考,在當前長三角的區域文旅一體化中,這些也是很現實、充滿挑戰的問題)
壺口瀑布是一個實例。
壺口瀑布被稱為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是千百年來觀黃河的絕佳位置,并有“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跡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多個國家級頭銜加身。
一個重要細節是,壺口瀑布分屬陜西、山西兩地,被分割成兩個“壺口瀑布”,對應山西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陜西宜川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兩者車程只有10分鐘。
客觀的地理與行政區隔,導致這兩個景區“各自為政”,門票不互通,價格類同,導致游客若想看盡壺口瀑布兩岸風光,需買兩次門票,兩次進入景區。在運營初期,還曾出現兩個景區為爭奪客源而打價格戰的情況,陷入惡性競爭。
早在2002年,壺口瀑布便被評為4A景區,兩個景區也曾分別推動“晉升”5A,但迄今尚未成功,壺口瀑布一直被“割裂”一分為二,應該是緣由之一。
未來壺口瀑布能否“合二為一”,在競合中找到做大雙方利益的平衡點、突破點,可被視為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的參考之一。
而這只是代表縮影之一,現實復雜度遠勝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