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疫情常態化,國門一時還無法打開,消費者的在地化中內循環,這對于住宿業是極大的挑戰。很多城市周邊的酒店得到了在地消費者的青睞,很多民族品牌也感到是積極發展的大好趨勢和機遇。
上周,行業在蘇州召開了“全聯旅游業商會文旅品牌建設分會的成立大會”,品牌建設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目前,住宿業的品牌,全球經過多年的打磨和沉淀,有400個左右的品牌被消費者認可。縱觀國內,近10年是品牌的大躍進時代,有大約300個品牌(商標)面市,還有更多的品牌(商標)在等待發布。行業改革開放40年有余,是該涌現一批響當當有溢價能力的民族品牌了。
但根據有關數據表明,民族品牌目前的溢價能力和國際著名品牌相比,差距還是很大。以委托管理高星級全服務酒店為例,民族品牌收取的年管理費用平均在十位數,只有個別酒店能上上百位數;而國際知名品牌平均都在百位數,地段好經營出色的有千位數。數字化時代,數字不會說謊,兩者品牌的溢價能力差距顯見。
品牌溢價即品牌的附加值。一個品牌同樣的產品能比競爭品牌賣出更高價格,稱為品牌的溢價能力。大衛·艾格的品牌資產理論認為:品牌資產包括品牌知名度、品質認可度、品牌聯想、品牌忠誠度及品牌的法律資產。品牌之所以能夠成為資產(有些企業把品牌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 – 品牌是無形資產),無非是因為品牌能支持企業的盈利,品牌溢價能力是企業獲得更高售價、更高利潤率、更好贏利的有力武器,所以品牌溢價能力應包括在品牌資產中。
為什么過去20年,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商將酒店當工具,都積極尋求國際品牌合作,看中的就是品牌的溢價能力,當然也出現了消費不高品牌過高的現象。
不少民族品牌似乎還在薄利多銷的思維模式中運作,只關注搶占區域,聚焦拓展,但對于品牌的打磨和經營往往力不從心。目前不少新銳管理集團,更是一下子注冊6-8個品牌(商標),向投資方采用“團賣”方式,但品牌(商標)后面的經營團隊,臨時招募,臨時拼湊。這樣的模式對于臨時拼湊的團隊壓力可想而知,結果卻是未知。不少國際品牌也不例外,到了中國也落入了數量陷阱,很多品牌掛到了不匹配的城市、面對不匹配的消費者,售價大打折扣,嚴重影響品牌形象和溢價能力。
疫情常態化,應該給民族品牌打磨溢價能力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品牌打磨、營運是一項系統工程,并不是有了視覺系統的設計就可以形成品牌,需要有管理系統的支持、需要有全員行為系統的支持。沒有溢價能力的品牌估計在市場上和消費者心目中只能是曇花一現,難以留存。品牌打磨和營運需要腳踏實地,提高營運團隊的地位是關鍵。差距的存在并不是壞事,無視差距還自命不凡才是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