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6年,故宮博物院憑借一系列清宮文創出圈,也帶動一眾文博單位都走上了“青春化”之路。一時間,搞文創、與年輕人心連心成了文博單位的頭等大事,每逢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更是同題作文的大賽。
但時間長了,也就審美疲勞了。如果說九十年代的博物館紀念品是鑰匙扣、磁吸電話薄和明信片“三大件”,這幾年也不過是升級為紙膠帶、馬克杯和小配飾等“義烏小百貨集錦”。加之品控等因素,博物館文創小百貨這兩年熱度已不如前。
但另一方面,伴隨著線下娛樂的發展,以及元宇宙等概念的出現,博物館們又找到了一條新思路。實景沉浸、劇本殺、密室逃脫、虛擬人、NFT等新一代產品,正在成為文博單位吸引年輕人的新辦法。
限時穿越,一秒入戲
劇本殺、密室逃脫等線下娛樂剛起勢時,硬糖君就覺得它們應該跟博物館來個深度聯姻。在古墓博物館里玩密室逃脫,想想就刺激。大概是英雄所見略同,如今越來越多的文博單位搞起了自己的劇本殺。
去年夏天,長沙博物館和湖南省茶葉博物館聯手推出的《法門夢影》在社交平臺上狠狠火了一把。故事以武宗滅佛為背景,一群現代學者因保護文物問題發生爭執誤觸機關,穿越回唐武宗時代。
玩家被分為保守派、開放派以及唐朝密探三個陣營,博物館則變成了劇本殺的舞臺。玩家要根據NPC給出的提示抽絲剝繭,“線索在藏在千年文物里”。有體驗者表示,在真文物環繞的博物館里玩劇本殺,不僅更身臨其境,還跟著NPC學了不少唐代焚香品茶的禮儀。
這不是劇本殺第一次走進博物館。2014年,上海玻璃博物館曾借鑒《博物館奇妙夜》的創意,面向少兒推出“夜宿博物館歷險記”活動;2019年,上海玻璃博物館在圣誕節期間限時推出《藝術家消失之謎》,參與者要在場館中尋找真相。
伴隨著2020年劇本殺的爆發,博物館+劇本殺的隊伍迅速擴大。從合作方式來看,博物館與劇本殺聯姻可分兩種。
一種是授權類,博物館提供文物信息及背景故事,劇本殺公司則圍繞著這些授權內容進行創作。故宮博物院與奧秘之家合作的解謎書《謎宮·如意琳瑯圖集》,陜歷博與中聯百文、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盒中閃電合作的《古董局中局:無盡藏》,以及洛陽博物館授權小黑盒、支付寶開發線上劇本殺《洛陽東風幾時來》都屬于這一范疇。
對大多數博物館,尤其是本就有知名度和固定客流的一類博物館,授權類是最優選。文博單位承擔IP授權的部分,整體開發和項目運營則由更專業的團隊來做。
另一種則是文博單位深度參與到劇本殺開發中,不僅要提供內容,還要提供運營場地、道具等等。這種開發模式,更受地方性博物館的青睞。
位于廣東江門的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就是典型。這家以呈現華人文化為主的博物館,正成為游客及當地年輕人打卡的新去處。華人博物館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開發了《華埠風云》《家園》兩套原創劇本,游玩結束后,工作人員會把玩家帶回展廳,以講解文物的方式對剛才的游戲進行復盤。有博物館本身的“加持”,這兩套劇本殺推出后便成為爆款。
南京陽山碑材景區、上饒望仙谷,干脆借助占地面積大的優勢,把劇本殺的舞臺擴大到整個景區。景區式劇本殺,場景更多,沉浸感更強,不少體驗者選擇一刷再刷。更有博物館表示,會針對不同年齡段游客,推出更細分化的劇本殺產品。
數字藏品,文物上鏈
文博單位的掌門人們緊跟時代潮流的步伐令人自愧不如,2020年盲盒大熱之際,大小博物館紛紛推出考古盲盒,SR、SSR、隱藏款等抽卡玩法被融入其中。多少躲過泡泡瑪特的年輕人,心甘情愿栽進考古盲盒的坑。
2021年元宇宙概念大行其道,文博單位也琢磨起來文物“上鏈”這件事。
去年6月底,支付寶與敦煌美術研究院推出九色鹿與敦煌飛天皮膚,上架即售罄;去年10月,湖北博物館首個數字藏品“越王勾踐劍”上架,一萬個數字藏品3秒沒,副館長王先福驚呼“60萬人搶,真是沒想到”。
今年陣仗更大,普通青年還在“集五福”的時候,時髦青年們已經開始蹲守數字藏品上架了。20余所博物館與支付寶平臺小程序鯨探合作,推出數字藏品,用戶可以通過福卡兌換等方式獲得,兌換到的數字藏品可以在鯨探存放及使用。
文博單位搞數字藏品的初衷,是希望激發年輕人對文物的興趣。不過掐點搶數字藏品的人們,只怕更多是沖著“升值”去的。
搶到數字藏品的快樂只有幾秒,“能拿它做什么”才是購買者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海外藝術NFT交易額屢創新高,原價10積分+9.9元的九色鹿與敦煌飛天皮膚售罄后,閑魚上的轉賣價一度被哄抬到100多萬,這無疑加劇著持有者們的升值期望。
可至少在我國,靠數字藏品一夜暴富的美夢沒那么容易實現。因相關監管政策,國內數字藏品的發售多伴隨附加規定:半年內不能流通、只允許轉贈而不能交易等。倒買倒賣等行為,有可能惹來官司纏身。雖然數字藏品價格不貴,但讓人看不清升值空間在哪。
“感覺國內的數字藏品就是發朋友圈用的”。有網友表示,與海外相比,國內數字藏品一次發行量多在萬件左右,不是特別難搶。但搶到后除了放手機里自己欣賞,或發朋友圈炫耀一番,似乎也沒更多意思。
各博物館爭先恐后加入到數字藏品發行隊伍中,也無形中削弱了數字藏品的稀缺性。另外,決定數字藏品價值的,除了稀缺性,還有IP價值。雖然都是文物,也有價值高低之分。
虛擬人的熱風也吹到了文博單位。疫情常態化對博物館線下客流的影響不小,開發線上博物館及虛擬導游,則能從一定程度上對抗這種影響。星瞳、楚瓷、魏無羨等虛擬形象,都曾以參觀者、代言人的身份與博物館進行合作。
虛擬人與博物館之間,倒是有不少天然契合點。以藏品為藍本進行虛擬IP開發創作,既具備獨一無二性,又貼合時下的國潮國風熱。沒準過上一陣,博物館直播里出鏡的就不再是真人,而是虛擬形象了。
文博煥新,找對路了?
2014年,一篇名為《感覺自己萌萌噠》、以清宮皇帝為主角的推文成為爆款,故宮也因此成為文博單位中最吸睛的優等生。一晃八年,文博101經歷了故宮一家獨大,到數強并立,再到如今的百花齊放,博物館文創產業也愈加成熟。
故宮當年一馬當先搞文創,蓋因時任博物院館長的單霽翔在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時受到的沖擊。同樣是博物館,臺北故宮靠著豐富多彩的文創商品,創造營收的同時,吸引著游客一刷再刷。而彼時的故宮還處于“一輩子來一次就夠了”的尷尬處境,年輕人甚至根本不愿意走進這座承載了幾百年歷史的宮殿群。
各類接地氣的文創產品與營銷手段的出現,改變了文博單位在年輕人心中的老印象,大量年輕人主動走進博物館參觀。有了故宮作表率,其他博物館紛紛跟進搞文創開發,但同質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紙膠帶、書簽、冰箱貼,幾乎所有博物館文創柜臺都少不了這老幾位,區別不過是紋樣而已。就連從業者自己都承認,那時候的文創本質上還是旅游紀念品,只是設計上更精致用心一些。
換句話說,1.0時代的文創產品是靠著那股新鮮勁兒起勢的,在實用性與創意方面都存在短板。于是,文創2.0時代——“萬物皆可文創、找朋友好做事”,正式開啟。
大到旅行箱,小到眼鏡布,博物館花樣百出,想承包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宮口紅、敦煌滑板,都是實打實刷過屏的爆款。提取文物中的元素,嫁接到生活用品上售賣,聽起來挺有創意。不過仔細想想,這種文創模式,離“博物館”本身越來越遠。
博物館大搞文創的目的,不是為了創收,而是引流,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文物背后的一段段歷史。而萬物皆可文創的做法,話題聲量是不小,對引流及提升熟客黏性就一般般了。
進入3.0時代的文創開發,最終還是繞回到內容,也就是文物本身。數字藏品與劇本殺之間,硬糖君更看好的還是劇本殺+博物館的玩法。
博物館本就具備強沉浸的優勢,無論是在展廳還是搭建的仿古空間,都很容易實現玩家一秒入戲的需求。館藏的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各不相同,又與歷史事件有交織,作為劇本殺創作的藍本再合適不過。
優質本會吸引玩家反復刷本,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重復體驗獲得快樂,這也完美吻合博物館提升熟客黏性的出發點。除了常規館藏文物外,特展等非常規展同樣可以以限時劇本殺的玩法作為宣傳手段。尤其對地方性博物館來說,與其跟風搞文創小百貨,不如沉下心來做原創劇本殺。
這波積極推動實景劇本殺的博物館,多在南方,且以地方性博物館為主。北方較知名的故宮、國博、陜歷博等,仍舊采取更為保守的授權開發。有名氣的搞授權,沒名氣的做實景,倒也不失為一種全面發展的方式。
當然,實景劇本殺對運營、服務的要求更高,要有經驗豐富、對劇本殺及文博知識都有儲備的DM,還要連續不斷地有優質劇本產出,方能留住喜新厭舊的年輕人。另外,搞劇本殺的同時,如何保證文物安全,也是擺在文博單位面前的問題。
自從中學時在電影頻道看過《盧浮魅影》,硬糖君一直對博物館探險心向往之。此后網文古偶,多少娘娘都是在博物館穿越的,如今機會怕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