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暑假將至,但今年研學游似乎沒有去年那般繁榮的景象了。
從部分做研學游的員工處打聽到,今年的市場比去年同期要差不少。光是從端午節的短期研學游來看,成團率就低了很多。
去年同期,暑假研學游報名已經如火如荼了,今年則差強人意。不知道接下來的行情會如何演繹。
廣州日報有一份報告統計了今年研學游的價格。相比于2019年,國內研學游的單價降低了10%,出境研學游則上升了40%。
出境研學游有其特殊性,因為供給還沒有恢復,機票價格也貴得多。至于去年國內研學游的單價,相信大家都懂,各路媒體都連番攻擊研學游的高價是智商稅了。
為啥今年研學游也突然熄火了呢?
首先,就得說說研學游的利益鏈了。
家長嫌貴,商家喊利潤低
一個研學旅行服務項目中,服務方應該有主辦方、承辦方、供應方,三方各司其職。
主辦方,即有明確研學旅行主題和教育目的的研學旅行活動組織方;承辦方是與研學旅行活動主辦方簽訂合同,提供教育旅游服務的旅行社;
供應方是與研學旅行活動承辦方簽訂合同,提供旅游地接、交通、住宿、餐飲等服務的機構。這其中跟教育相關的東西其實并不多。
三方利益如何分配的呢?
主辦方大概會抽走其中的40%,多的可能達到50%。主辦方內部也會進行各種分配,按照食物鏈的順序來確定比例。
剩下的就留給真正的組織者。
但是別忘了,做事是有成本的,在扣除各種成本后,商家可不就哭窮了嗎?在A股新三板上就有一些專門做研學游的企業。
比如,中凱國際2023年的毛利率是12.53%,凈利率只有4.27%。它在2017年到2020年還連續虧損。
再比如,世紀明德2023年的毛利率是7.36%,凈利率是-14.13%。去年這么火的研學游市場,它居然是虧損的!
俗話說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這些商家的生源嚴重依賴學校這個渠道,而這個渠道還十分的強勢。
于是,我們就看到家長抱怨費用貴得離譜,而商家抱怨沒賺到幾個錢。如果商家稍微把質量提起來,估計就處在虧損的邊緣了。
因此,學生體驗不好實屬正常。
家長別無選擇?
我們不能侮辱家長的智商。家長們可都不傻,難道不知道這是智商稅嗎?但他們似乎也別無選擇,畢竟學校暗示這個研學游很有意義,家長敢不接招嗎?
甚至有些家長反映,不配合就被學校PUA了。家長再一想,如果不給面子,未來為難自己孩子可如何是好?
于是家長們咬牙就報了。
當越來越多的學生都報名后,不打算報名的孩子和家長也會有社會認同的壓力。孩子們都害怕被群體孤立,家長也害怕孩子成為“特殊”個體!如果全班大多數人都出去了,就自己沒去,心理壓力是很大的。
去年也很特殊,孩子們被封閉了三年,家長也可以安慰自己:讓孩子出去放飛一下自我吧。
家長有時候心態也會比較畸形。
當孩子研學回來后,管它效果好不好,反正家長是肯定要在朋友圈各種炫的。否則這錢不白花了嗎?消費者確實有一些特別的消費心理,比如,為了減肥去辦健身卡。
是的,辦健身卡,僅此而已。
他們會想當然的安慰自己:辦了卡就是付出努力了,一定能瘦下來。換句話說,他們將一切事都用金錢來衡量,似乎付了錢就等于解決問題。
這就是人類的一種心理謬誤。
家長也會騙自己:出去玩一趟,花了這么多錢,肯定是有收獲的。
利用信息差不是長久之道
研學旅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以前的旅行社。只不過在渠道、客戶群體、線路設計和計調業務上做了一些改變。旅行社靠信息差謀取利潤,但并沒有提供真正的研學服務。
一個研學團的導師與學生比例如果低于1/6,就跟普通旅游團沒啥區別了。然而,如果真配備這么多專業人員,旅行社鐵定虧本。
由于旅行社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只要出現火爆的現象,立馬就會有海量的人沖進來爭奪。為了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就是必然,于是,我們就看到這些企業的毛利率和凈利率逐年走低。
而拐點可能就在2018年,我們在ifind企業庫中查找了跟研學相關的實體注冊量:
2014年:2285家 ;2015年:2794家;2016年:4166家;
2017年:4491家;2018年:7233家;2019年:13341家;
2020年:9761家;2021年:7834家;2022年:4568家;
2023年:6863家;
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跟研學游相關的企業有3088家。
看來很多人看到去年行情火爆,都準備進來分一本羹。今年的新注冊量可能跟去年相當。
需要說明一下,上面的的注冊量有水分,因為很多旅行社只是在經營范圍里有研學這個關鍵詞,但他們不一定真的在做研學游。
但無論如何,競爭是越來越激烈的,現在存續和在業的相關實體有6.2萬家左右。那么結果肯定是大家一起臥倒。
因此呀,旅行社想利用信息差賺錢就越來越難,因為競爭的人多了,就沒有信息差了。
家長也不傻
供給端的競爭家里驟增,需求端家長們也不傻。上了一回當,還能繼續上當?
去年網上一片討伐聲,全網都在指責研學游是在交智商稅。今年家長如果還繼續報名,就顯得自己真傻了。
當然,面子只是小事,關鍵還是錢的問題。
隨著房價和股價的下跌,大量理財產品暴雷,還有降薪裁員的威脅,居民的風險偏好極低。學校還想忽悠家長報名就不那么容易了。
面子跟里子相比,還是里子更重要!家長們稍微算一算賬也能明白。
比如,一個三天研學游(短程)交2300塊錢一個學生,但一家三口出行,合計可能2000元左右就搞定了。
遠程的就更不劃算了,比如去北京一趟7天的研學游,費用在7000-1萬元之間。稍微算一算賬也知道貴得太離譜了。
真的是千億蛋糕嗎?
2023年,我國研學旅游市場規模約為1473億元,同比增長62.05%。還有機構預測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422億。
這些數據非常具有迷惑性。規模大并不意味著機會大。
比如,前兩年還在說新能源市場巨大。但現在的新能源上中下游利潤在大幅下滑。A股上市企業2024年1季度利潤下滑超過60%。
其中已經有很多企業陷入虧損了。
現在的研學游行業,本質上還是旅行社,只不過批了一身教育的外衣。而旅行社本身就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行業。
整個行業的利益分配還特別不合理,沒干事的分走了大頭,干事的人賺著零碎錢。更加畸形的地方在于,承辦方的客戶是主辦方,而真正的體驗者是學生,付錢方是家長。
承辦方和供應方更在意是否滿足主辦方的需求。主辦方更在意自己分了多少利潤。付錢方在意學生的收獲和套好老師、學校。學生在意的是好不好玩。這種復雜的網絡關系下,行業能做好才真是奇了怪了。承辦方和供應方想在其中賺錢,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隨著需求的減少,供給的增加,今年暑假的研學游可能不太樂觀。
從長遠來看,出生人口正在減少,小學也將陸續進入收編階段。
學生總人數收縮后,高質量的服務才能出圈,而不是僅僅披著一套教育的外衣,靠著虛假宣傳和不合理收費收割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