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最近的幾個網絡傳播熱點讓我有個感慨,我們很容易成為“烏合之眾”,文旅人更要警惕。
首先我們有必要回顧下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提出的“烏合之眾理論”。這本經典對群體社會心理有醍醐灌頂的分析和洞見。
群體心理低智化,情感壓倒理智
個體消失,群體意識主導,表現為低智化傾向,群體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個體,容易被簡單、極端的觀念主導。群體更易被情感而非邏輯驅動,傾向于接受簡單化、口號化的斷言,而非復雜推理。而且極端化傾向明顯,群體情緒具有傳染性和放大效應,可能催生暴力、狂熱或英雄主義等極端行為。
最近的公眾輿情傳播有幾個大熱點,一是以Deepseek引領的人工智能熱、登上春晚舞臺的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熱,進而引出杭州"六小龍"公司被公眾關注,但逐漸傳播后就變味成杭州和深圳兩個城市的對比,有一撥人在拼命貶低深圳、捧夸杭州。
我想問,杭州跟深圳怎能簡單地對比?在城市發展軌跡、產業結構、功能定位、發展戰略等方面都很不一樣,不是杭州出現了"六小龍"就牛,深圳沒有就不行了,深圳有華為、大疆、騰訊、比亞迪等一大批科創領域的硬核企業。這么多年,杭州除阿里、網易等互聯網時代的巨頭外,能跟深圳在科創制造業媲美的企業并沒有太多,況且這“六小龍”雖然勢頭很猛,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時代,簡單粗暴對比并不合適,簡單標簽化的對比就是群體低智化的表現,居然獲得了很多人的點贊和認可。
法不責眾,暗示與傳染性
網絡傳播匿名化帶來的放縱,個體在群體中因身份隱匿而降低責任感,更容易突破道德或法律約束。參與傳播者有法不責眾心理,群體行為中的個體因責任分散而更容易參與到非理性行動,比如暴亂、網絡暴力等。而且群體中的個體極易接受外界暗示,比如領袖口號、謠言等,并快速轉化為行動。更可怕的是群體中個體的情緒和行為會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形成集體無意識狀態,歷史上這樣的群體無意識制造了太多的悲劇,從納粹到日本軍國主義,給人類歷史帶來無盡的黑暗。
最近,還有一個熱點是電影《哪吒2》熱映,網上出現了拼命捧《哪吒2》而狂黑《蛟龍行動》的情況,尤其是拿其中的個體意識覺醒受認可,而集體意識敘事被觀眾所反感,更是背后的核心爭論點;《哪吒》系列中的反叛精神也被與社會壓力下的心理釋放做關聯,而《蛟龍行動》中表現手法被認為是說教和灌輸。有多少人真正同時看過《哪吒2》和《蛟龍行動》,而且是在看完后再做對比分析和評論的呢?電影宣傳的可怕之處在于,因為這樣非理性的任意評論直接導致受影響的群體甚至看都不看了。
簡單標簽化的對比與暗示造成了非黑即白的傳播效應。按說都是國產電影的佳作,完全不同類型,大可不必如此。《哪吒2》票房一路高歌猛進,《蛟龍行動》則慘不忍睹。再有就是文旅中常碰到的,一個公眾事件就會引發市場動蕩,比如最近大S事件,甚至一個謠言都會引發退訂潮。由于這種心理的善變與短暫性,群體情緒和行為可能快速轉變,缺乏持久目標,容易被新刺激左右。當然正面作用道理是一樣的,一個口碑傳播帶火一個景區,這種群體心理是一把雙刃劍,能輕易捧紅也能瞬間崩塌。這些事件在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在短視頻傳播時代,匿名傳播,網絡暴力,造謠變得無比容易。
低智化的群體需要強權領袖
群體渴望被引導,傾向于追隨堅定、權威、富有煽動力的領袖,而非理性分析。這些領袖往往通過斷言、重復和情感渲染(而非邏輯)來操控群體。
群體更易被生動的形象、符號或戲劇化地表達打動(如旗幟、口號、儀式),而非抽象概念或數據。
在這些心理的影響下,保持獨立思考很難,許多公眾已經喪失基本的理性判斷和思考能力,一不小心我們就成了“烏合之眾”的一份子,基本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了,現在又把思考能力輕易交給了AI,這種群體弱智化的傾向很值得警惕。毛主席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現在短視頻時代,調查都省了,聽大V說就行了,大V如果被利益操控,那結果可想而知。文旅上更是如此,一個公共事件或者一個謠言足以毀掉一個酒店的預定,甚至毀掉一個目的地苦心孤詣多年營造的品牌。
任何時代都會產生烏合之眾,我們每個人都很難獨善其身,尤其是社會壓力增大,經濟下行,群體矛盾演變的大變革時代,理性獨立的思考能力永遠是稀缺品,社會的良知和對待這個世界的善意永遠是對抗暴力和不安的穩定劑,文旅人創造的美好是給這個世界的溫柔和禮物。我曾說過"要警惕文旅項目過度網紅化"(點擊閱讀全文),因為有一天我們會被反噬,能讓文旅項目火起來的因素可能有一天也會毀掉它。無數次的案例證明“捧”和“罵”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背后原來是同一撥人。
這些群體的烏合之眾困境需要機制的優化,國家對互聯網傳播環境的優化,因為在龐大的法不責眾面前,連首富鐘睒睒也不能幸免。腦子是個好東西,但成為烏合之眾后就沒有了,過度依賴AI可能也有同樣的問題。多少人是抱著學習優化思維方式的角度去用AI的?更多還是想省勁吧。提高工作效率沒錯,但群體喪失思考能力那一刻,就是AI接管人類之時,到時誰是工具還真說不定呢!
大家都詬病文旅項目的同質化,如果都用AI創造的產品是不是更容易丟失個性?這個問題值得關注。以前規劃同質化是被幾家機構復制粘貼所污染,未來是不是更容易被幾個AI工具同質化?文旅項目在追求網紅化的同時我們可能不知不覺成為烏合之眾的一份子,文旅項目丟失靈魂后的迎合就會成為失敗的必然,所以文旅人要更警惕成為烏合之眾的一份子。社會情緒的波動會影響我們對文旅產品方向的判斷,網紅化的誘惑會讓我們主動迎合低智化的審美和需求,空心無靈魂的操盤會讓文旅項目的投資丟失最根本的投資邏輯和應有的生命力。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群體中很難獨善其身,"眾人皆醉我獨醒"談何容易,AI時代來臨,理性獨立思考能力更加稀缺和寶貴,文旅人更應如此,因為我們肩負為世界創造、傳遞美好、愛與信任的責任。